1. 首页 > 知识问答

经济增长率决策的原则(经济决策需要规避的三大陷阱)

内容提要:

1、郭树清讲了哪些观点?

2、潜在增长率是经济决策的最大陷阱;

3、掏空居民口袋、推高借贷杠杆将面临债务陷阱;

4、继续鼓励投资将面临供应持续过剩、投资持续浪费的陷阱。

一、郭树清讲了哪些观点?

 

针对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提出的原则要求,1月7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对2023年金融举措如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如何支持房地产发展、目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情况如何、人民币汇率未来将呈现何种走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各大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郭树清的讲话。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我归纳出郭树清重点讲了四个观点:

一是认为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高,金融服务大有可为。他将我们的潜在增长率高的原因归结为“我国生产要素条件较好,最大优势是劳动力素质优良、资金流量充裕,科技和管理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认为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的关键。他认为将居民收入最大限度地从储蓄挤到消费与投资环节,可采取的措施有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鼓励居民的教育、文化、体育、娱乐消费。通过继续做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融资和支持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项目来吸引和鼓励投资。

三是表态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提高消费能力。但一句未提如何落实。

四是表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比如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改革完善金融机构治理;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动保险业信托业转型发展;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二、潜在增长率是经济决策的最大陷阱

 

中国人认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劳动力、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一国经济能够实现的增长率。经济潜在增长率有3个特点:

第一、它是经济要素和经济结构最优状态下的经济能量,是建立在典型的假设的理想状态下的一种不可能的状态。因为现实与理想状态总是有巨大差异。

第二、经济潜在增长率源于典型的计划经济学。它认为生产要素与供求关系可以按照政府事先的计划而控制得井然有序。因此最优状态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发生,但可以在计划经济的梦想中出现,而计划经济实践的结果已经证明了,它是生产要素和经济结构的最大破坏者。

第三、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完全忽略了科技进步、新产品发明、地缘冲突、自然灾害、国际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尽管这些因素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预测和判断的。

 

事实上,不止郭树清在谈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曾经不断将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的时间从2020年改到2025年,又改到2028年,2021年又改口到2030年的北大教授林毅夫,在2022年2月份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就信誓旦旦地表示中国经济在2035年之前,具有8%的增长潜力。还胸有成竹地表示2022年中国GDP增长6%毫无问题,这是我当时预测的中国GDP增速的2倍。

北大的另一位教授姚洋则认为,他测算的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4.65%-6.5%。

不管这些学者测算的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4.65%、6.5%还是8%,我都认为不仅毫无意义,还是经济决策的最大陷阱。

第一、我们有谁见到过发达国家依据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来制定经济增长目标?你Google经济潜在增长率,所能看到的搜索结果都来自伟大的中国。

第二、我们具有8%的潜在经济增长率,2022年居然只完成了2%多一点不到3%的GDP增速,林毅夫这是高级红还是低级黑?用高高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与低低的GDP实际数据来批评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力吗?

第三、用潜在经济增长率来制定经济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科技、新产品、地缘冲突、自然灾害、国际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掏空居民口袋、推高借贷杠杆将面临债务陷阱

郭树清很清楚目前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出在内需乏力上。但他提出的促进消费的措施不仅毫无新意还充满危险。他一方面提出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娱乐消费。另一方面准备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加强对教育文娱等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

这种不愿意了解内需乏力根本原因,也不愿意正视居民债务实际负担如何沉重,还打算继续利用融资加杠杆的老套方式来诱导、刺激居民消费的思想,不仅难以达到有效刺激消费的目的,还极有可能将居民推入可怕的债务陷阱,实属杀鸡取卵。

 

依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最新债务数据,2022年6月底中国的非金融部门贷款总额已经达到51.87万亿美元,宏观经济杠杆率高达295%,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了48.4个百分点。

需要警惕的是,其中的83%的债务,都属于非金融企业和居民的个人债务。其中企业负债达到31.13万亿美元,杠杆率从疫情前的151.9%增加到177%,居民负债达到12.03万亿美元,杠杆率从疫情前的56.1%增加到68.4%。分别扩大了17%和22%。

但我们的偿还能力,却与债务的增长反向而行。1-11月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利润累计下降3.6%,反映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下降了0.1%。

2022年12月30日,贵州遵义道桥推进了银行贷款重组事项,其无法按期清偿的155.94亿元债务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4.5%/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此事告诉我们,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企负债,有14亿人为其买单,无需承担债务清偿的责任。

 

2022年12月20号,最高人民法院的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公布的数据显示,失信被执行人为达到793.1万个,比8个月前的4月5日的727.6万个增加了9%。这800万个家庭超过2千多万人账户被冻结、无法正常获取收入、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的信息告诉我们,体制内的债务重组是建立在对民企和居民债务非常严苛的清偿与追责基础上的。居民的债务需要控制在合理的杠杆内,一旦超过偿还能力无法还债,你就将成为“处处受歧视、处处被控制”的失去房子、车子与银行账户的悲惨的失信被执行人。

郭树清的消费措施还忽略了,在目前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面很低,保障水平更低的背景下,消费并不取决于当期的收入,而是取决于一个人一生的收入。理性的消费者需要根据自己一生得到的收入来规划、平衡并预留消费,而不是把现在赚的钱彻底花光。如果不理性最大化花光了钱,你失业了怎么办?你退休了怎么办?

希望郭树清们牢记:鼓舞和温暖人心的经济政策不是想方设法掏空居民口袋的钱,而是尽量掏空自己的钱袋去装满居民的钱包。

四、继续鼓励投资将面临供应持续过剩、投资持续浪费的陷阱

 

郭树清在讲话中表示,将继续做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保障;同时集成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还会创新运用多种融资工具,推动完善社会领域投融资机制,加快社会领域补短板。一句话,就是继续沿用三十多年来用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当我们面临着严重的投资不够、产能紧缺、供给不足的矛盾时,超前投资,增加商品与服务供给,能够化解供不应求这个矛盾,有效推动经济发展。

 

但最近几年的经济形势越来越明显地属于典型的供应过剩下的需求不足。之前掩盖内需不足的旺盛出口,2022年也快速回落,导致内需不足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继续通过投资来增加供给,而非增加居民收入来激活需求,所以最后的政策效果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了:11月份失业率回升到5.7%,比美国高2个百分点;1-3季度GDP现价增速5.7%,美国高达11.1%。特别是到了四季度商品出口下降再叠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之后,需求严重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更为厉害。

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针对供给端的货币宽松,很难形成经济循环,只要终止宽松,经济就会停滞;针对需求端的货币宽松,是建立在消费消化供给的循环基础上的,哪怕从宽松转入紧缩,消费的惯性也会维持适度的增长。比如欧美从2022年二季度开始加息了,他们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因为消费强劲依然比继续宽松、继续投资的我们高。

 

我们的教科书讲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愿降价卖给老百姓喝。实际上书本有意忽略了低于成本的销售比直接倒掉造成的亏损更多。

近期在内蒙古、河北、安徽等多个地区,也出现了养殖户“倒奶杀牛”的情况。牛奶被倒掉,奶牛被杀掉。这说明因为我们长期重投资轻消费所导致的供过于求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不仅大量的高铁、高速公路、公园、商品房过剩,还有越来越多的服装鞋帽、牛奶副食品也相对过剩。

继续投资,我们将坠入供给过剩陷阱。唯有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将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推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转化,方能避开这个巨大的陷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