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贸易自由化范围扩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区域内部的贸易壁垒,实现商品的无障碍流通,使得区域内每个成员都能提高收益,进而提升整个区域内部的经济效率。
长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商品市场一体化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条件,可以通过发挥规模效应、成本降低效应、区域分工效应以及竞争效应,提高单位要素投入产出比,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但同时也存在产生拥挤效应,抑制经济增长的可能。
规模效应
区域商品市场一体化意味着市场边界空间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容量的增大,使得一个地区的企业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
随着跨区域共同市场的建立,企业将面对更广泛更多元的市场需求,也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和机会去扩大生产规模。
生产规模的扩大必定带来区域间贸易量增加,这就会提高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一体化的市场会打破之前内部成员“小而全”的自给自足型的经济模式,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并重新分配,支撑各经济体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重新定位并扩大生产规模,使区域内更多个体收获规模经济带来的益处。
规模经济的增多与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产业集聚现象的发生,产业的集聚有利于产业前后关联效应的发挥,推动辅助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专业化劳动力和产品服务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匹配程度,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同时一体化的市场可以为集聚企业带来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激发企业的创造力,推动全产业链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大市场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区域可达性,提升生产要素流动效率,减少了产品交易运输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时也为劳动力、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匹配提供支撑,有效减少了经济运行时因地理位置产生的壁垒,有利于形成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和城市内部产业的合理布局,带来经济增长。
成本降低效应
经济体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都会带来交易成本,但是通过地方保护政策人为阻碍外地企业产品与本土企业产品竞争的行为,会影响商品、中间产品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摩擦性成本的加大。
形成一体化市场一方面会消除商品流动中的障碍,降低贸易双方的交易成本。
同时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形成会杜绝地区间的套利行为,引起整个地区商品市场价格趋同,其中大部分商品价格会降低,这对消费者和企业都将产生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其产品进入大市场各个区域都不再会受政策的阻挠,不必要的制度成本大幅度降低,那么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大幅度提升,长此以往,大规模交易的频率必定随之升高,企业面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向外延伸。
另一方面大市场内充斥着各地大量的比较优势产品,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技术,增大生产,引起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减,弥补因地理位置而产生的利润损失,各经济体均能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对于消费者而言,贸易创造带来的福利效应会使整个区域内的消费者剩余增加,带来居民消费水平的客观提升;同时企业成本降低造成的大部分商品价格的降低,意味着居民消费购买力的增强,消费水平和消费购买力提升则会反作用于产品需求,产生更多的消费。
消费扩大会刺激市场扩容,进而成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动力,产生“良性循环”,刺激经济增长。
区域分工效应
财税制度、绩效考核和官员晋升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扩大税收而保护落后产能,甚至采取“以邻为壑”的地方保护措施。
长此以往,重复建设引发的产业同构问题与资源浪费现象会抑制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地方政府缺乏区域分工合作机制的刺激。
一体化的市场对应着完善的区域分工机制,消除地区间因行政区划等问题带来的产品与要素流通障碍,倒逼地方政府出于长远利益的考量,重新探索本地企业在大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并出台与之相匹配的产业策略,促进产业升级。
同时,各区域进行密切的分工合作也将促进先进产品的市场导入,强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外溢效应,刺激经济长期增长。
市场一体化必定伴随着各个经济主体之间联系的紧密,使得区域协调机制得以有效发挥,降低了专业人才就业和企业空间选址所需的信息搜寻成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合作区域内都能实现高效的匹配。
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不同企业分工合作水平,促进更大范围的产业一体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刺激经济增长,还有利于减少政府治理的成本,并降低政府错位的概率。
而当区域分工机制步入制度化与法治化阶段,企业将形成稳定预期,会减少短期行为,将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和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细分,同时促进先进产品的市场导入,强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外溢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增长。
竞争效应
商品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还可以通过竞争效应来体现。
市场边界空间范围的扩大,打破了区际“经济边界”,使原来只需面对本区域内的竞争的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周边区域的竞争。
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加剧了外商投资企业或实力强大的跨国跨区域集团企业与本地企业的竞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会产生生产外溢效应,通过模仿学习效应和人员培训[2],本地企业可以快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竞争的加剧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往往能使企业进行低成本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从而扩大产品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也加剧了生产要素市场的竞争。
区域可达性的提升与贸易壁垒的消失,使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都可以向着利益最大化处涌去,企业面对着更多的资本与技术的选择,也为不集聚在原材料附近而丧失价格优势的企业提供了获利路径:对运输成本较不敏感的行业通过技术竞争、人才竞争以及市场竞争等方法提高投入产生比,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脱离了距离远近的限制,企业生产自由度得以提高,为更高层次的区域分工合作与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商品市场一体化同时加剧了消费市场的竞争。
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企业会不断满足消费端的多样性偏好和个性化需求,帮助企业扩大消费者市场,消费端的竞争会倒逼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促进深层次的地区分工合作与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拥挤效应
商品市场一体化引起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规模效应的发挥促进生产集聚,带来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拥挤效应抑制经济增长。
一方面,市场一体化取消了行政区划带来的限制,由于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的存在,所以只要产品是规模收益递增的,那么厂商就倾向于在市场规模较大、商品种类较丰富的地区生产。
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企业而言,大市场内部的激烈竞争使其面对的市场需求被抑制,弱化本地企业扩大生产和改进生产工艺的激励,甚至可能通过“搭便车”的机会模仿制造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产品,从长期来看,可能会使被模仿的企业遭受损失,失去创新的动力,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
另一方面,在因市场一体化而形成的厂商集聚区域内,新企业迁入造成的拥挤会导致地价的上升,进而引起企业用地成本的上升,将影响成本降低效应的发挥;新劳动力涌入造成的拥挤也会引起居民住房、通勤等生活成本的提高,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甚至可能会使集聚地的资源与环境受到破坏,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综上所述,商品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大致可以分为规模效应、成本降低效应、区域分工效应、竞争效应和拥挤效应。
其中规模效应、成本降低效应、区域分工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发挥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而拥挤效应的存在则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商品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表现为以上效应博弈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