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志,借以评价某个过程的最优化程度,那么,任何关于过程是不是最优化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要知道,最优的教学过程,一般地说,不是最好的教学过程,即并非理想的教学过程。最优,也不是最大和最小的简单平均数。最优是指对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当时的实际可能来说,以及从一定的准则来看是最好的。这种准则,在每种场合,都是具体规定的,随着学生和教师可能性的变化而逐渐复杂化。
最优化的准则总是同一定的教学效果相联系。
有过一个时期,有人认为没有留级生的教学是最优的教学。后来,提高了对学生知识质量的要去,以及要求增加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人数。以后又对教学过程的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不仅应当传授知识额技能,即对学生进行教养,而且应当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得到发展(教养、教育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下是狭义的)。所以,在现代条件下,最优弟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使各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优、良或者及格),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
从原则上说,学生学业成绩可能达到的最优水平,以及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的水平,是教师同班主任和学习领导一起,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
研究学生的办法有观察、询问、检查书面作业、课外活动时的交谈以及其他形式的交往等。因此,要使教学最优化,就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还要以教师能够采用的哪怕是最简单的形式,确定学生在教育是水平和发展水平方面能够提高到什么程度。
因此,在现代条件下,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准则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低于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