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各地农商银行出台了许多相关举措,但是营商环境的优化效果更多取决于政策的落实情况。为此,湖北汉川农商银行从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寻找优化金融环境激发农村市场主体活力的突破口。
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分析
农村经济主体的增长、经营规模的扩大、乡村振兴的建设,无不需要金融“活水”的注入,但目前农村金融市场表现出活力不足、信贷供给风险高回报低等问题。
后疫情时期农村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经营主体没有做大的想法、更没有表现出借款的需求,农村经营主体认为银行贷款难、贷款贵。
农村经营主体缺乏合格的抵押物。抵押物是一种有效的借款履约保障,但大部分商户没有在册登记的房子可供抵押,其所拥有的资产多是良田、租赁的商铺等;农村贷款主体缺乏合格的征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法治观念滞后,导致网贷损坏征信,致使其信贷申请无法准入,造成农村贷款主体自身条件受限。调查中发现,农村老龄化现象比较明显,一些60岁以上的人群也有贷款的需求,但其年龄过大无法贷款;一些50多岁的人群想贷款,贷款期限和额度会被压降,打消了这部分群体贷款的积极性。
农村经营主体不敢贷款,主要是对贷款本身不信任的一种心理反应,也是农村金融市场运转不顺畅的侧面反映。
农村信贷供给呈现“三高”
风险高。农村经济比城市而言欠发达,其信贷风险较高、回报较低。例如农业生产与养殖的收益水平较低,涉农企业或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差,这都增加了信贷风险程度。
成本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员多、网点覆盖面广,导致其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比较高。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对客户管理、贷款调查的“皮鞋成本”“沉没成本”“费用成本”等比较高。例如农户客户分散且少量,一个农户的调查往往就需要两名信贷人员花较长时间,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获客渠道受限。再如政府部门给辖内金融机构提供了很多类别的企业名单,以农商银行走访为例,走访对接中存在需要多次才能见到老板,面谈之后可能了解对方是否需要贷款或贷款供给无法满足其贷款需求等情况。
利率高。农村金融机构的高风险与高成本必然导致银行的高利率,高利率又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不突出,在面临复杂的市场竞争时,贷款营销压力增加。
优化金融环境的路径
依托“送贷服务”,提升信贷可得性。农商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要不断加大走访市场主体的力度,为农村客户与企业送贷上门。要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联企业、送政策、解难题、稳主体”活动,全面开展金融活动大走访,下沉服务重心,面对面解决企业难题,不断提升首贷客户占比,稳住市场主体。
依托“智慧微贷”,提升信贷便捷性。对汉川农商银行而言,要依托湖北农商银行推出的智慧微贷系统,并充分利用移动展业平台开展客户营销、贷款申请、贷款调查、复核审批、合同签约、客户提款全流程等工作,开展“到客户家门口办公”的一站式移动办公服务。要加强“楚天农商云”平台的应用,第一时间响应、调查、回复,通过智慧微贷系统和“楚天农商云”的应用实现“一网通办”,客户只需申请一次就能当天获得贷款。同时,通过农商银行内设不动产登记中心系统实现“一窗综办”,客户无需从银行到不动产中心两头奔波。
依托“产品创新”破解信贷抵押难。“白领贷、质押贷”是针对产业链信贷创新产品。要积极创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商标权、林权、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多方式质押融资,化解农村抵押难问题。农商银行要针对聚集产业商户创新产品,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对养殖户贷款“短、小、频、急”特点,创新推出“富鱼贷”等信贷产品,取消抵押贷款的硬性要求,采取只需要征信、流量和村组评级合格即可贷款。针对汉川工业园汉派服饰网红基地的商家,创新推出“川e贷”,用工业园担保代替抵押,破解服装商的融资难;通过推广“白领贷”“新市民贷”等产品对刚需购房客户“能贷尽贷”,不断增强居民消费动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