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社会资本理论主要观点(社会网络理论和结构洞分析)

1954年巴恩斯首先运用“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概念,分析了挪威渔村中跨越亲戚群体和阶级的社会联系。目前,对社会网络普遍易接受的定义是“基于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复杂联系和这些个体和组织的集合,同时其网络的结构,规模等都限制了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社会网理论主要有两方面取向:一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怀特、弗里曼等人为代表的以计量和数学图形理论导演为特征的研究;二是以格兰诺维特、林南等为代表的以网络作为社会结构看待网络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前者强调数学上的分析测量,后者则更注重对许多具体可测量的被解释变量进行有效的解释。

在第二种主要强调解释的理论中,不同学者的研究方向和角度可以说得上是百花齐放。从关系强弱出发,以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弱关系理论和与之回应的以克拉克哈特、边燕杰为代表的强关系理论讨论激烈。前者的主要观点是:强关系的个体之间同质性高,信息相似度高,资源也十分接近,因此个体不容易从中获取稀缺资源。相反,弱关系则很大程度上具有异质性较大的特点,所以双方交换稀缺资源更可能实现。但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弱关系本身也就意味着个体之间存在某些阻隔因素使之成为弱关系,正是这些阻隔从一开始使弱关系中个体间交往和互动十分有限。因此,强调弱关系的力量同时,弱关系个体相互之间如何实行有效交换尤为重要。而这也就是伯特结构洞理论的着力点。

 

伯特从竞争和博弈的角度考量,创新性提出“结构洞”的概念。结构洞理论以自由的理论代替了权力的理论,以讨价还价代替了绝对控制。它描述了一个竞争场域中的社会结构是如何为某些玩家创造企业家机会,并由此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至于关于它的具体分析,上一篇读书札记已经详细分析过。另一边的强关系理论则认为强关系个体间的情感联系紧密,这也就意味着强关系的人际中更好传播个人的影响力。尤其是强关系个体相互间的信赖程度高,因此,这种基于强信任的强关系在困难境地中带来的资源是弱关系所不能相比的。而边燕杰和张文宏运用中国的实例说明,职业流动中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以传递信息为辅。除了从关系强弱角度考虑,以布迪厄、科尔曼和林南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理论也是社会网络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无形和有形资源的集合,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流动的渠道,也是社会网络动态变化的动力来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