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陈平跨学科思维课》第五篇笔记,上一篇主要讲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反应扩散模型,几个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产生新的文明,中心不断转移,产生多中心;就如古代丝绸之路因为君士坦丁堡沦陷,香料无法再售卖到中方,又因其商业文明发达,严重依靠贸易,所以受到影响的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寻找新的航线,发展科技,又因黑死病导致人口急剧下降,需要科技来填充劳力缺口,而东方则因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导致了对科技的不重视和改革阻力。至此中西文明分叉,差距越来越大。
上一篇东西方文明分叉,虽然故事性偏低,但是效果还不错,今天主要是介绍外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差别。
外生增长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提出了外生增长理论,国内近几年说的全要素生产率就是来自于外省增长理论。
但可惜,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索洛发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高,每年增长4%,但后来经济增长不断收敛,越来越慢。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理论,人口增加,或者资本投入增加,GDP也会增加。
但是技术的变化是要分类的,若规模越大报酬越少就会收敛,企业家肯定不会继续投入,会满足一个有限的规模。但是新技术来的时候,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做大做强,并不满足规模报酬递减的规律,不符合要素理论的假设。
那另外一个解释就是规模报酬不变,无论企业多大,投入的回报率是一样的,不会收敛,这样的话也能维持均衡。如果这个是对的,那每个企业的龙头就没有必要去发展多赛道了。
经济学家在这个框架下,去做回归,将人口,投资等变量逐一提出后,发现有部分内容无法解释,不知道是什么,相当于一个黑箱,但是经济学家起了个很好的名字,叫做全要素生产率。
在这个理论中有一个假设,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是随机的,没有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是外来冲击和噪声驱动的,所以叫做外生增长理论。因此,他们鼓吹不需要政府干预,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
内生增长理论
和他对立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家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他当时想的基本问题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提高效率。
那分工是不是分得越细,效率就越高?亚当斯密有提到,分工受市场规模控制,比如生态资源和人口的约束。当你去追求市场规模的时候,报酬一定是增加的。在这种状态下就不会收敛,无法达到一般均衡。
那工业革命的动力,就应该是规模报酬递增。为什么规模越大,报酬越高?诺贝尔经济学家阿罗认为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根本原因是知识,称之为知识资本,这套理论就是内生增长论。
但这个理论推演下去,却是悲观的。
如果知识是累积的,那知识越多,优势就越大,最开始进行科学和技术革命的人,然后先发优势不断滚雪球,富者愈富,后面的人都没有希望了。
根据索洛的预言,穷国和富国之间的收入应该会趋同,而根据罗默的预言双方贫富差距应该越来越大。罗默内生增长的发散论和索洛外生增长的收敛论互相冲突。两者都是僵硬不变的规模报酬模型。
本篇主要介绍外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并介绍了外生增长理论核心的增长收敛趋同的和气假设科技技术随机产生的理论的不足,以及内生增长理论的知识资本积累,虽然能够较好的解释现状,但无法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
之后我们会介绍陈平的代谢增长理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