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1月发布以来,OpenAI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短短两个月内吸引了1亿用户,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者互联网应用程序。这场全球热潮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和商业化的讨论。
其他科技巨头也纷纷表示有意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聊天机器人及服务等。百度于3月16日正式发布了“文心一言”,随后,其香港股价于3月17日盘中一度飙涨超过17%,收盘时上涨13.67%。而恒生科技指数也上涨了4.41%。
据IDC《全球人工智能支出指南》预测,到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66.9亿美元。这一趋势将利好机器学习、云计算、数据和算法等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资主题,科技板块有望取得可持续增长。
作为港股尖端科技创新的代表指数,恒生科技指数覆盖了腾讯、小米、阿里巴巴、快手、美团、百度等互联网界巨头,为投资者提供了针对科技巨头股票的投资策略。
本文将聚焦于两个主要问题:恒生科技指数的特点是什么?是否能反映数字经济的前景?
01、港股科技巨头,高增长创新科技企业组合
恒生科技指数于2020年7月27日推出,反映于中国香港上市的最大30间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科技公司的表现。作为港股科技旗舰指数之一,恒生科技指数覆盖软件服务、资讯科技器材、药品及生物科技等目前市场关注度较高的科技主题领域,聚焦港股上市的大中华地区新经济板块公司,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方向具备较强代表性。
恒生科技指数采用了“快速纳入机制”,即若符合条件的新股上市首日市值在现有成份股中排名前十,则将会在该新股上市后的第十个交易日收市后将其纳入指数。也就是说,短期之内可以迅速纳入新股,比如中概股回归的股票,中长期可以先于市场布局。
另外,恒生科技指数规定了每只股票的权重上限为8%。这是为了限制大市值公司,例如阿里、腾讯等公司在指数中的权重,并向各个细分行业内有潜力的新经济企业倾斜,避免指数表现被巨头公司过分绑架,使指数作为衡量港股新经济的基准更加具有代表性。
从成分股的行业分布来看,按恒生一级行业划分,其中资讯科技业的占比最高,权重达到了76.5%。此外,非必需性消费和医疗保健的占比分别为10.7%、6.6%。其中前十大成份股合计权重占比65.1%,持股集中度相对较高。
图:恒生科技指数按行业划分的权重
资料来源:恒生指数公司;数据截至:2023年3月1日
图: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成份股
资料来源:恒生指数公司;数据截至:2023年3月1日
从估值角度来看,截至2023年3月15日,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为38.54,处于近三年来39.5%分位数的正常偏低水平,距离两年前的万点位置相当于打了四折,纵向来看,指数估值处于较为合理偏低的位置。横向对比来看,相对于A股市场中代表科技行业的创业板与科创板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更低。
而且,与A股科技股不同,恒生科技指数的市值分布中大盘股占据了较高的比重,主要是由于科技行业具备技术密集和研发投入较高的属性,大市值的行业龙头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和规模优势。此外,该指数的成份股与A股的科技企业重合度不高,拓展了A股科技股投资者的投资空间,形成互补效应。
02、政策风险基本出清,平台经济 “大显身手”
去年底以来港股市场走出一波反转行情,恒生科技指数去年10月底至今年1月底累计反弹幅度超70%,短期快速上涨后本身存在一定调整需求,叠加2月份美联储鹰派预期升温,市场有所回调。然而市场资金对于布局港股的热情丝毫未减。
ETF份额变动作为资金流向的缩影,对于市场情绪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以华夏基金的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为例,去年以来迎来持续净申购,今年春节后,再次迎来一波申购潮。
港股3月逐步进入业绩披露期,多家互联网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四季度业绩超预期。一是因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主业集中在消费与广告等行业,其本质上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国内经济的复苏将带动互联网公司2023年营收端的快速上行,二是因为各项降本增效的优化措施效果显著,为互联网公司利润端贡献了更高的利润弹性。
除经济复苏的影响外,相比于去年和前年,监管对互联网平台的态度也有所趋暖。在最新的政策发声中,对2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也就是说,预期外的政策冲击将告一段落,政策风险基本出清,平台经济将“大显身手”。
以及,两会期间,数字经济的战略地位和政策力度日益凸显,平台企业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在中国迎来数字经济发展浪潮的背景下,平台经济或将迎来在强监管之后的“重整旗鼓”再出发,规范后的互联网公司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具有潜力与活力的领域。
海外流动性方面,美联储加息本就顶峰渐近,日前硅谷银行事件更加坐实加息对欧美金融系统的负面冲击,有望进一步促使美联储减慢加息步伐,港股受国际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加息放缓或将有利于估值修复。
再加上港股通南下资金持续流入,以及对比全球主流宽基,港股仍为估值洼地,港股市场仍具备较高性价比,全球资金有望通过香港离岸金融市场加配中国资产。
综合来看,国内经济的复苏是看好股票市场最重要的逻辑,企业盈利有望企稳回升,加上互联网监管政策明显改善,以及港股估值水平在全球来看具备明显优势,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也得到提升,港股市场整体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尤其看好港股科技板块的盈利驱动行情。
03、恒生科技指数ETF,港股投资好工具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是境内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恒生科技指数ETF,由华夏基金管理,截至2023年3月8日,规模达到159.6亿元,占同类ETF规模的46.69%。为投资者“一键”布局港股新经济核心资产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投资工具。
华夏基金作为目前国内ETF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目前被动权益产品管理规模超2700亿元,有9只ETF产品布局港股市场,产品数量多、布局全。在港股赛道总规模占同类ETF规模的52.78%,在港股互联网、恒生科技、恒指等热门赛道中,规模均排名市场第一。
另外,指数基金的投资目标是追踪指数,最小化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年化跟踪误差一般在 1% 以下,华夏基金在减少指数跟踪误差方面经验丰富,2022年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的年化跟踪误差仅为0.77%,处于较低水平。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的基金经理徐猛,是国内被动投资领域的大佬级人物,2006年2月加入华夏基金,目前担任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在管规模超1200亿元。现任华夏上证50ETF、恒生ETF、恒生互联网ETF、食品饮料ETF、游戏ETF等基金经理,拥有较为丰富的港股ETF产品管理经验。
徐猛长期深耕指数研究与管理行业,荣获上交所2019年“十佳ETF行业分析师”、新浪财经金麒麟2020最受青睐指数与ETF基金经理等众多荣誉。在管产品获评中国证券报金牛基金、上海证券报基金共三项大奖。
通过持有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场外的投资者可以关注恒生科技 ETF 联接基金(A类 013402.OF、C类 013403.OF),既能充分参与中国新经济难得发展机遇,投资科技板块中市值较高、流动性较好个股,又能最大可能降低个股投资带来的较大不确定性风险。
尾声
在经历此前一轮深度回调后,港股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性价比开始凸显,当前市场对于美联储鹰派预期也有所减弱,美联储加息大概率已经进入尾声阶段,方向远比幅度重要,短期一系列负面因素也开始逐渐消退,恒生科技的投资性价比值得大家关注。
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已经开启复苏模式,今年的市场总体保持乐观,虽然去年底市场开启的反转行情仍在途中,但调整过后科技成长风格有望继续占优,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则是一个分享恒生科技指数投资机会的好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