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述要求,可以将司库绩效指标分为以下八大类:
(一)资产负债统筹能力
衡量企业集团整体司库管理水平,具体体现为债务融资统筹、融资渠道、带息负债、资金成本、借款担保、应收应付、存货、境内外资金、利率汇率、资源配置、资本结构优化、流动性等方面的现实水平与能力。如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占比、外部资金成本率、担保比例等。
(二)资金结算管理能力
衡量资金集中管理与日常结算运行水平,具体体现为资金归集、银行及账户、现金替代、电子支付、业财信息融合、结算效率、资金监控等方面的现实水平与能力。如资金归集率、账户集中度、账户监控比例、境内外资金比例等。
(三)资金转移与定价能力
衡量企业集团内部资金流转管理能力,通过内部评级、统一授信用信、合理引导定价等方式,集中管理市场风险、促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绩效评价科学性。如内部评级标准、内部资金定价、授信用信等,用以标准是否建立、执行是否监控以及标准的持续适应性等。
(四)资金运用及价值体现
衡量资金集中运用的价值创造能力,如投资中心设置、投资品种配置、投资规模及收益管理等。如投资品种、现金资产规模、生息资产规模等。
(五)风险管理水平
衡量司库各组成主体对风险预测、识别、计量、评估能力,风险缓释措施的匹配程度与有效性评估。可以从司库是否开展风险源识别、是否建立对应的风险计量标准、是否预设对应的风险缓释措施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能力
衡量司库体系内涉及财务管理各子系统的整体集成程度、系统承载能力、数据标准化程度、数据交互能力、信息系统覆盖程度、相关业务线上化水平,以及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数据治理能力、数据挖掘与模型开发能力。如系统协同性(集成度)、系统承载能力、数据标准程度等。
(七)金融资源管理与延展能力
衡量企业集团框架内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实体金融资源管理水平。以及金融衍生业务、产业链金融等产融结合业务开展情况。如内部金融资源的统筹与配置程度以及产业链金融产品与主业的协同程度等。
(八)财务共享服务水平
衡量企业集团框架内会计主体核算标准的统一规范性,财务共享基本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及时率,以及投入产出考量。如流程标准化程度、会计集中核算管控占比以及业务及时性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