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全球价值链进入重构新阶段,朝着本土化、区域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既有国际分工演进规律的作用,也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更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在此新形势下,中国应本着以我为主,继续推进高水平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
全球价值链发展经历了逐步演进的几个阶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消费、售后服务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价值创造系统,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促进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全球价值链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此阶段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以跨国建立分公司的方式,实现其公司内部价值在全球的分布。机械、电子和交通行业方面的全球价值链在此阶段获得了快速发展。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8年前后。这一阶段以技术创新、市场化、国际化为主要动力,主要关注效率提高,一个产品可以在全世界不同地方生产完成,而且可以做到零库存和及时供货。到2018年,全球价值链逐渐演变成为美国、欧盟和中国三足鼎立格局。第三个阶段是2018年以来。这一阶段,发生了AI革命、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受此影响,全球价值链正在重构,一方面智能化促进了分工协作,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兴起,技术扩散受到抑制,国际贸易和投资受到影响。《2021年世界贸易报告》显示,2020年,按名义美元计算的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价值下降了9.6%。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日趋上升
在全球价值链发展中,中国的地位日趋上升,同时不断受到冲击。“二战”前,全球价值链分工以欧美为中心。“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欧美德日为第一梯队、以“亚洲四小龙”为第二梯队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日趋提升,凭借要素禀赋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中国制造畅销全球,进而成为“世界工厂”。目前,中国与美国、德国一起成为全球价值链体系的三个中心。以美元计价,2013年中国进出口规模达到4万亿美元,2021年则达到了6.05万亿美元。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战、全球新冠疫情等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很大影响,中国的价值链也受到明显的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凸显,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地转移,但同时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明显进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中国应在价值链重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中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之际,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势利导,以我为主,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发挥更积极的独特作用。一是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宏观层面,要加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在企业微观层面,要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制度设计层面,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开放平台深化国际合作。如积极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带来的机遇,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协作,扩大相互贸易,增加对外投资,提高区域内部的价值链嵌入和协作程度。三是加强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共抗全球疫情。通过合作,加强基本生活用品、医疗资源、粮食能源的合作,促进应急物资贸易便利化,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作。与各国共享疫情监测数据、疫情防控知识、疫苗研发技术,降低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负面影响,为全球抗疫和经济复苏创造有利条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