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剩余价值规律的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依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依然具有双重性的影响。《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完整系统地将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展现给世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重要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成为资本家增加积累、扩大生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大量的工人被机器取代,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形成劳动力相对过剩。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阐述了平均利润下降的规律,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历次爆发的经济危机充分地表现了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的商品积压卖不出去,甚至大批被销毁;另一方面却是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正如《资本论》指出的,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不是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生产实现了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让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关系。一是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但整个社会生产却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失调,特别是生产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一切现实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信用危机加剧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一方面,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特别是股份公司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在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中,各个资本的相互关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环节的资本运动出现了停滞,就会破坏一系列的资本债务链条,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银行倒闭和工商企业的破产,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全面爆发。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两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不过,虽然经济危机导致生产停滞,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但经济危机又是再生产的动力,是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动力。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作用大。严重的失业导致穷人变得更加贫穷,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性的贫富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