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是债务人未能如期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所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加剧支付困难;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信贷风险。
一,个人信用风险
个人诉讼与信用风险是指法院、工商系统等官方机构或公众机构对个人信用的记录及结果评判。在企业的商业合作过程中,个人的失信行为,会给企业带来品牌声誉的风险,损失重要合作伙伴,造成不可挽回的商业损失。
二、企业企业信用风险
企业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的客户到期不付货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富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很多公司由于应收帐款回收不力,轻则造成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重则造成公司大笔坏帐损失,甚至经营困难。
三,信用风险主要特征
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
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
4、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
四,信用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
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
3、风险的破坏性。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很多问题,信用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法律体系不严密,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凸显,在审理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中,依然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在贷款违约发生前采用账面价值,因而其价格数据难以反映信用风险的变化,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直接观察信用风险的变化也较困难。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贷款审批的主要依据还是以借款人过去3―5年的财务数据所构成的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并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部分企业信用缺失,制约了企业信用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个人诚信意识差。增加了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难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