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呢?
简单来说: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时间,做出最完美的审计报告。
一、小案例
记得小时候,在一本课外读物上,看了一个税务员“敬业”的故事!
某冬季,寒风呼啸,冰霜满天!
凌晨1点多,一位年轻税务员,披着一个棉大衣,藏卧在商贩们必经之路旁边的草丛中,又冷又困,兜里装着红辣椒,困了冷了就咬上一口,提神醒脑。
因为据他们观察,有一批山货商人起得很早,去县城交易后就返回山里,从不交税。
天寒地冻,他已经连续蹲点了3天,终于,他抓到了逃税的商贩,收取到了30元多一点的税款,为国家挽回了税收损失。
他也得到了上级和社会各界的表扬!
我们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下,这位税务员的“贡献”!
(1)敬业?能冒着严寒蹲点,自然说得上敬业,实际上也许会有这样的人(不谈有私心的)。但我们得问一问:税务员平时的工作价值,浪费的几天时间,真的比不上30元的税款?
(2)为国库挽回了三十几元的损失,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30元估计和现在300元差不多,国库中确实增加了这一部分钱。我们也可以再问下:平日里,这些钱真能入得了国库吗?
(3)价值?这部分税收的价值如何?这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对于刚开始的市场经济,这些钱是在商户手中价值更大,还是被流转到政府部门价值更大?
最诛心的是:这点钱,够某些领导们的一顿饭钱吗?
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忆犹新!
那么,回归正题:这个税务员的“成本效益”高吗?或者说,考虑过成本效益问题吗?
是不是就是想传递一种:“千里送鸿毛”的精神?
二、内审的尴尬
我们自然不会傻到做“千里送鸡毛”的事儿(只谈经济业务,不谈感情)!
内审人员却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殚精竭虑地忙活了十天半个月,最后,没有取得一点儿有价值的审计发现?
这时,领导过来问你要成果!
在他们眼中,你是风风火火地审计了那么多天,浪费了那么多人力和时间,总会有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出来吧?
事实上,有“成本”没“效益”!
这也是我们内审人员产生焦虑的来源之一!
三、成本和效益有哪些
我们内部审计,最大的成本就两块: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人力成本:不止是审计人员,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人员、其他专业部门的协助人员;
时间成本:就是这么多人投入到审计程序中,越是不出成果,浪费的时间就越多。
当然,也包括物力成本,比如:差旅费、办公费、各类测试费等,对我们来说,这一块是不用多考虑的。
那效益有什么?一是要有重大审计发现;二是要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
四、如何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1.成本效益意识
不要像文章开头故事中的税务员一样,为了区区几十元的税收,浪费几天时间;
每开始一项审计,我们要认真分析审计目的,依据审计目的价值来评估,来设计合理的审计方案和程序,估算下需要花费的人力和时间!
2.风险判别
我们内审计人员不一定成为管理方面的专家,但一定要是风险管理类的专家。
审计过程中,要有识别风险的能力,重要风险应采用充分的审计程序,不重要的风险甚至不需要去关注。
3.抽样方法
抽样是最体现“成本效益”原则的审计方法。
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又有一定机率发现问题,虽然本身存在一定失察的机率。
抽样也分很多种方法:随机、分类、分层等,也可以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重要业务或事项提升抽样概率,如:货币单位抽样。
4.重要性原则
这是大部分管理理论所遵守的原则,也是我们审计工作中常用的原则,对重要性的业务、线索或程序,应投入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非重要性的,降低相应投入。
5.审计程序中的“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价值为驱动的,我们的审计程序也要以“价值”为驱动,每一道审计程序都要以取得有效审计证据,取得重要审计发现为出发点来设计。
时刻注意着,剔除无效“作业”,保证审计资源用到刀刃上。
6.内审人员的“惰性”
内审从业者一般出现两个相反的表现:一种天天焦虑,一种整天悠哉悠哉!
但时间一久,基本上都会产生一种“惰性”的心理。
究其原因,就打个比方吧:北方人和南方人相比较,南方人总是显得勤奋一些,原因是:在古代,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南方环境好,只要劳作就会有收获。而北方人就算天天劳作,老天如果不下雨,也会颗粒无收!
所以,北方人的性情中,就缺少了“斤斤计较”的执著,也就显得有一点点“惰性”!
内审人员相对于外部审计,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就如北方人般,易出惰性。
所以,好多内审人员可能会忽然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自己有了“拖延症”!
干活时,总是干一会儿,停一会儿,提不起劲!
这样,就容易造成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的产生。
7.但也不要盲目使用“成本效益原则”
只是为降低成本,盲目地缩减审计程序,审计证据,这其实是偏离了成本效益原则,所有的原则就是为了审计目标服务的,达不到审计目的,一切原则都只是摆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