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VC类投资基金如何运作盈利?
手握1个亿小目标,你想怎么花?如果说花钱是一项技术活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聊一聊,花钱如流水的PE、VC类投资基金是如何盈利的?
私募基金大致可以分为私募股权基金(PE基金)、私募证券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其他类别私募基金等四大类。这其中,PE、VC类投资基金的营收主要来源是管理费和项目投资回报。
基金管理人需要负责管理这些钱,那么就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大部分基金会约定在基金管理人收到其业绩提成之前支付管理费。第二类就是被投企业成长溢价带来的投资回报。PE、VC们在投资前会挑选有成长潜力的公司进行投资布局,3到5年后被投企业获得成长溢价,私募股权基金退出,获得高额回报。比如:2020年全年,国内共有5329家投资机构参与投资4103个项目,另有2058家投资机构完成被投企业上市退出,这些投资机构多数由PE基金管理人构成,同时收取佣金和项目投资回报。所以,这就是PE、VC这些投资基金的盈利模式。
这样的盈利模式看似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募、投、管、退四步走完,往往需要3到5年时间。
这其中VC、PE基金管理人还得专门设计好优先级、夹层基金、劣后级的占比。说白了就是,优先级资金是承担低风险、收益较低、优先退出的,劣后级资金是承担高风险、高收益,最后退出的,夹层基金正好是介于两者之间。当投资协议中退出条件达到时,按照顺序依次退出。因此,VC、PE类投资基金的盈利能力是和被投项目的风险成正比的。
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是伴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并购潮起来的,一直参与的是兼并收购业务,简单理解就是为需要资本或者想出手资产的企业提供类似证券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功能的一种金融产品。
但随着社会发展及市场的不断变化,特别是1995年Netscape的上市,一个收入只有1600万美元,还在净亏损的公司打破了传统老PE们的一贯思维理念,市场开始对那些新技术实现高成长的公司充满期待和信心,于是在此之后,IPO大批出现像雅虎、Amazon等这类高技术公司。来自硅谷的另类PE—VC们用一个又一个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造福神话,让华尔街开始反思传统并购和融资创造的资本价值是否还具备意义。
纵观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史,广义上说,私募股权(PE)其实包含了Angle、VC、Growth、Buyout等。但国内目前,基本把PE的定义视为国外的“成长资本(Growth Capital)。
透过现象,从公司生命周期角度来看两者介入的不同,VC介入阶段更偏向公司发展中早期,更关注的则是产品本身,市场潜力及具备的社会价值,甚至要准确的洞察其发展演进和应用趋势,此时公司已经有了相较于创业期更成熟的商业计划、经营模式,甚至已经初见盈利的端倪。公司在这一阶段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源支撑其拓展市场、价值升级,VC在这个时候的进入非常关键,一方面,为公司提供了资金和一定的资源渠道,帮助公司拓展市场;更重要的是,VC的进入可以促使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视野,可以帮助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起到为公司提升价值的作用,为后续融资奠定基础。
PE一般是Pre-IPO时期,或者说是公司的发展成熟期,公司已经有了上规模的市场和盈利基础,此时会更加关注公司的财务结构、财务数据、现金流状况以及各种极限环境下的损失测算,是否能达到符合要求的收入或者盈利。因而公司在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通常是寻求上市融资、实施并购进行产业整合,其对投资机构的需求也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更需要机构具备相关的产业背景、资源,以及运作大型企业的专业性和经验,帮助公司设计、搭建组织架构,实现产业整合,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帮助公司梳理结构、盈利模式、募集项目,以便能使公司至少在1-3年内上市。
除去平时常见概念上的区分,投资额度大小的区别,在实际的市场演变以及PE/VC不同阶段的从业经历中,逐渐发现在现在的国内资本市场上,很多传统上的VC机构现在也介入PE业务,而许多传统上被认为专做PE业务的机构也在参与VC项目,在实际业务中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著名的PE机构Carlyle也在涉及VC阶段业务,投资了携程、聚众传媒等企业。相较其他区分而言,就基础退出方式上而言,VC既可长期进行股权投资并协助管理直至上市,也可短期投资寻找机会将股权进行出售,而PE一般是协助被投资公司完成上市后套现退出,更多赚取一二级市场差价。
1分钟知识锦囊是36氪的日更问答新栏目,旨在每天以一分钟为限,快问快答一个重要的商业问题。今天我们解答的是资本相关的问题。如果你对近期的商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