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市场容量
根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金融债券,是指依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金融机构法人,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本文主要探讨商业银行发行的一般金融债。
除了一般金融债以外,还有小微、三农、绿色、双创4种特色金融债,以体现对特定领域的专项金融支持。从2021年发行情况来看,小微债占比达到44%,成为重点支持领域。
截止2021年末,银行金融债市场容量1.9万亿,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在内的各类型主体都发行过金融债。
在会计核算上,发行端金融债记为应付债券,列示在资负表的负债方。金融债发行期限3年以上,目前主流期限为3年,也有部分股份制和城商行发行5年期品种。
二. 主要持有者结构
结合银行金融债的托管数据,我们看到银行表内自营是主要的投资者,比例在56%左右(最新数据为2021年2月)。银行大量持仓金融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资本占用较低。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的债权(不包括次级债权)原始期限3个月以上的风险权重为25%,而次级债则为100%。风险占用低叠加发行利率相对合理使得银行持有金融债动力大增。当然随着未来新巴三落地,银行同业低资本耗用也将成为历史。相较于此前我国执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新巴III》中相应提高了对银行的风险权重,并且根据银行资信情况将其对应的风险权重进一步细化[1]。
各类型资管占比约在44%,其中主要结构类型可能是基金,接受银行委托投资金融债以享受税收优势是产生该类投资的主要逻辑。
银行理财资金在资管机构中占比仅有18%,对于理财而言,没有税收优势,更多从债券本身投资价值出发。而2018年以来,金融债利率整体走低,即使2020年下半年反弹,仍不能很好覆盖理财成本,配置动力自然不强。
三. 收益水平
2018年以来,金融债发行利率整体走低,2020年疫情出现深V走势。2018年初,3Y金融债票面仍有5%,当年跌破4%;2019年缓慢下行;而进入2020年,突发疫情推动收益率破位大幅走低,短短3个月,先后跌破3%和2%两个整数关口,5月之后反弹,最高回到3.65%。2021年以来则继续震荡走低。目前3Y国股金融债水平仅有2.7-2.75%。不考虑疫情极端行情,目前水平已经严重偏低。
发行方式上,目前市场化与互持兼而有之。市场化发行可能发行成本略高,但由于更为贴近二级估值,对投资者保护更好,益于形成可持续的投融关系。
对于金融债的相对投资价值,我们将其与同期限的国开债和信用债分别对比。
与投资国开债相比,金融债有25%的资本占用,而目前3Y、5Y国股金融债与国开债的价差分别在20、30BP,覆盖资本成本的有效性一般。中小银行品种若能以市场化价格获取,溢价水平相对较好。
金融债和城投、中票对比,目的在于比较产业下沉、城投下沉、金融下沉究竟哪个效果会更好。金融债与产业债、城投债存在75%的资本占用差,一般而言,前者有折价。然而目前AAA城投比AAA金融债要低10BP,而AA城投也仅仅比AAA金融债高出10BP左右。中票方面,AAA和AA+资质与金融债价差同样拉的不够开,仅AA产业中票相对稍好,高出AAA金融债近50BP。必要的溢价不足,可能意味着金融债出现相对价值,这也是市场近期追捧金融债的主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