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12月30日,上证综指上涨1.42%,创业板指上涨2.65%,沪深300指数上涨1.13%,科创50指数上涨4.30%,恒生指数上涨0.96%。海外市场,道琼斯指数下跌0.17%,纳斯达克指数下跌0.30%,标普500下跌0.14%。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2个实现上涨,其中,电气设备(5.52%)、国防军工(3.93%)、商业贸易(3.86%)上涨幅度较大;房地产(-1.67%)、建筑材料(-0.65%)、食品饮料(-0.35%)下跌幅度较大。
流动性
2022年12月26日-12月30日,陆股通北向资金净流入29.02亿元。2022年12月26日-12月30日,央行共有5笔逆回购到期,总额为390亿元;8笔逆回购,总额为10140亿元。2022年12月26日-12月30日,R007(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上涨83.67BP至2.7880%,隔夜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涨137.20BP至1.9570%;期限利差上涨14.02BP至0.7384%;信用利差下跌8.5BP至0.8561%。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15BP至2.10%;3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6.44BP至2.4%;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0.25BP至2.84%。
市场点评
2022年12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179.6亿元,同比下降3.6%,降幅较1-10月走扩0.6个百分点。单月数据方面,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7411.4亿元,同比下降8.0%,降幅较10月单月收窄2.5个百分点。总体上,11月虽然受到疫情多点散发和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工业企业盈利当月同比降幅较上月小幅扩大,但从环比表现来看,则明显好于同样受到疫情冲击的4月与7月,指向防控措施优化和成本压力缓解后,企业盈利韧性稳步增强。
11月疫情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仍然明显,当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仅为2.2%,较10月回落2.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价格方面,当前工业品价格延续下行趋势,11月PPI(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3%,与10月持平,价格因素对工业企业利润的拉动正持续消退。受益于成本端压力释放,当月制造业利润规模回升。同时,在上游成本压力持续释放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利润结构持续优化,盈利有望继续向中下游制造业传导。展望2023年,虽然疫情的短期冲击仍将延续至岁末年初,但防控措施已不再是供给端的重要限制,而受到12月以来第一波疫情冲击的地区,其消费场景和需求也在快速恢复。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新一轮逆周期政策的加力提效,也将助力供需两端稳步向好。
因此,我们预计2023年工业企业盈利在一季度筑底,二季度企稳回升。
回首2022年,消费始终是内需的薄弱环节,前11个月社零同比增速为-0.1%,全年的社零同比大概率也将以负数收官。不过,出行、物流等高频指标显示,12月下旬开始消费正从至暗时刻中逐步走出,政策端对提振消费的决心不宜低估。财政政策方面,年末主要消化前期的政策支持,包括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落地,专项债限额空间的使用等,增量政策有限。货币政策方面,社融低迷主要是债市调整的拖累,理财产品的赎回补充了居民和非银机构的存款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差扩大,流动性淤积在银行系统,未来的改善程度还需要关注地产和疫情走向。
对2023年国内经济而言,疫情影响下的内需复苏仍然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同时外需衰退带来的出口增速回落或不可避免,提振内需迫在眉睫。针对当前内需偏弱的局面,后续需要关注国际地缘政治局势演化,政策端在优化疫情防控、提升基建项目落地效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方面的力度。预计在全年疫情冲击渐缓、消费逐步复苏叠加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积极的情况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更重要的稳增长、宽信用和调结构作用。
往后看,我们对国内权益资产更为乐观。2022年12月PMI(采购经理指数)数据明显下行,主要是受到了疫情影响。因新增病例人数变多,外出变得更加谨慎,员工到岗率也明显下降,呈现出供需双弱的特点。但随着各个城市阳性病例快速达峰,居民生活半径和消费场景陆续修复,叠加此前积压的超额储蓄释放,判断2022年12月PMI数据大概率短期已见底。对于权益资产而言,万得全A指数的底部向上拐点与制造业PMI底部基本完全同步,宏观经济触底回升意味着权益资产的触底回升。
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宏观主线是国内经济复苏带来的价格温和上行,利率下行空间不大,利好产业链中下游的消费成长和利率敏感的大金融板块。
(上述市场情况、流动性中引用的相关数据和内容均来自Wind公开信息)
风险提示:需注意海外疫情与中美关系仍存不确定性,合理配置资金的同时应注意潜在风险。在任何情况下,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不就点评中的任何观点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投资建议。本点评内容和意见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使用前务必请核实,风险自负。本点评版权归我公司所有,未获得我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点评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本点评不代表我公司产品观点,不构成对我公司旗下产品实际投资行为的约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