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地产人,凭良心写作,讲人话,结善缘,有态度。
客观行文,理性看事。还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支持。
拒绝标题党,坚持耕耘深度专业内容。
(独家内容,侵权摘抄必究,首发头条号)
@熊猫贝贝小可爱 我是熊猫贝贝,地产行业策略研究者,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头条推荐
导读:
(正文约3000字,阅读时间越需要6分钟)
一直以来,中国对于“新名词”的创造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当然我说的不是非主流的那些什么火星文或者是“饭圈密码”这样的小众且带有圈子特色的语言文化。
而是关于经济,市场,宏观等等具有广大受众和关注的对外公告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名词。
举几个栗子:
生产可能性边界,存款准备金率,幸存者偏差……
这样的词语,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绝对可以称得上“艰涩难懂”。
但是有用的道理,从来都是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
把复杂的事情办简单,那是水平。
把简单的事情办复杂,绝对是愚蠢。
今天这篇文章,就准备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三个经济学领域的名词,或许对于当下的经济和发展迷局,能有一些思考和帮助。
这三个词是:
系统性风险
结构性调整
通货膨胀VS通货紧缩
图片来源:头条推荐
温馨提示:
-本文不含任何广告和引导,请放心阅读,如有帮助,欢迎收藏、分享和点赞。
-本文除标明引用部分,均为本人原创,谢绝断章取义无脑摘抄和伪原创搬运,转载复制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首发头条号。
PS:写不出来要搬运我也拦不住,至少带个我的ID我就不计较。
-本文引用图片和部分文字,会规范使用“引用标注”并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争议,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版权,从自己做起。
-熊猫贝贝原创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实际投资指导或其他建议。
分享让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带给大家帮助!
假如本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本人会及时加以改正。一个小小的点赞动作就是最大的动力。
系统性风险:
这个词,不是经济学专有名词,甚至不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而是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金融和经济的灾难之后,总结和归纳出来的一种风险类型。
这次最常见的领域和场所,就是股票市场。
所以系统性风险,最早就是来描述股票市场的一种风险类型的名词。
中国股民有多少?
2020年3月28日,投保基金公司发布《2019年度全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股票投资者数量达15975.24万,较上年同期增长9.04%,其中自然人投资者占比99.76%。报告显示,六成投资者在股票亏损10%-50%时会出现焦虑。
将近1.6亿的股民数量是什么概念?中国现在全部人口加起来,也才刚刚14亿。
也就说9个人里面,就有1个炒股。
这么庞大基数的股民,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把“系统性风险”这个词说明白。
而主流渠道对这个词的解释,更是艰涩难懂:
系统性风险是指国家因多种外部或内部的不利因素经过长时间积累没有被发现或重视,在某段时间共振导致无法控制使金融系统参与者恐慌性出逃(抛售),造成全市场投资风险加大。系统性风险对市场上所有参与者都有影响,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
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宏观风险,流动性风险,外部风险,灾害。其中政策和宏观的变化交互影响市场的流动性。
系统性风险可以用贝塔系数来衡量。
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又称整体性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undiversifiable risk)。
词条解释来源:百度,MBA智库
这啥玩意?除了知道这个词不是个好词,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但其实2020年疫情黑天鹅事件后,这个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去面对和认知的词。
所以把这个词放到第一位来说。
其实没有那么的高大上和深奥,系统性风险这个词,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词。
就是对一个系统(完整产业链,上下游成熟的市场环境,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甚至是一个正常运营的公司体系,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环境)会产生负面且难以控制的影响。
这就是系统性风险。
如果这么说还是难理解,那就举几个栗子,就像2020年的新冠病毒事件,就属于不可预期突发的系统性风险。中国Q1的GDP直接出现了建国以来的首次-6.8%。
放到房地产市场来看,最近全国很热门的北京西城区“多校划片”的新闻大家都知道了吧?
为什么会热门?因为这个政策很可能对实施地的房地产市场产生系统性风险,如果把中国房产捆绑的学区,医疗,户口,等等因素尽数剥离,那北京的房子和鹤壁的房子,就只有交通通勤的距离价值差了。
房价和供需关系支撑的房地产系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所以“系统性风险”其实是在寻找对一个经济系统会造成重大不可预期影响的原因因素的一个结果描述词。
如此而已。
对于股票市场来说,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就是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宏观的经济状况作出判断。
这个比较大,换个小民营企业来说,领头人(一般是老板)的经营稳定性,就可以当做系统性风险来看,状态不好,生病,意外,决策失误……等等的小事,都可以决定这种小公司的生死。
就像打蛇打七寸,这个七寸就是系统性风险,捏住七寸了,蛇就没招了。
疫情是不可预期不可提前防备的,所以短期的损伤很正常。
但是中国长期坚持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的国有银行在世界500强都是榜上有名,中国的经济环境,相比于资本主义国家,更为安全。
图片来源:网络
结构性调整:
这个词还是出自金融和股票市场。
经济学上有句术语,叫结构性短缺。
这是一种相对的短缺,是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造成的:需要的缺乏,不需要的又很多。就是不是全部调整,而是整体中一部分内容有调整,一部分没有调整。
就像房地产市场上的一种现象:有钱有房的人,其实已经不需要买房了,但是对于资本的追逐还在不停的购买,而真正对住房有需求的人,不得不面对有钱群体的经济竞争。
说到底,结构性短缺,描述的就是供需不均衡:北京一房难求,鹤壁嫌房累赘。
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来说,结构性调整的具体体现就是“因城施策”,不同的城市采用不同的调控政策。
所以,结构二字,就是一种趋势和框架:某个类型的商品在市场上的状态。
这个结构,可以预设,也可以由市场自由引导。
但是自由引导往往结果都不好,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几次经济灾难,都是市场被欲望带到了绝路。
所以预设就非常重要。
还是房地产,从结构上其实已经定调了“房住不炒”。
那怎么调整呢?这个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有写过:原文链接如下
总结一下,结构性调整,就是在已经明确的环境和趋势方向下,进行局部的精准调整,来最终实现结构的稳定。
这个很好理解,时代始终要发展,但是有些不合适的或者生存能力低下的,势必要被淘汰。
就像房地产,以前是普遍涨,全国涨,现在是稳住,大环境趋势未来肯定是有涨有跌各地不一。
图片来源:网络
通货膨胀VS通货紧缩
先明确一下基础概念:只要经济上行和稳定,可控的通货膨胀是必然现象。
而通货紧缩,只会出现在经济低谷和金融结构遭到重创的时期。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通货膨胀不是好事,会造成物价飞涨和生活困难,这种感觉是对的。
因为通货的源头,永远不会直接面对经济终端的:国家加大货币供应,最先一级到银行,然后由银行以贷款形式进行市场释放,到老百姓头上,是这些钱最后的一步。
这个传导过程是必然需要时间的,而中间这个过程,就会出现物价上涨和收入增加之间的延迟。
所以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什么都在涨价,只有工资不涨价。
但是这个过程一旦实现,又会增加终端群体的消费能力,进一步促进生产和物价,进而实现经济整体上升。
只要这个通胀是可以控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不可少。
说的更直白一点的例子,就是民众想要增加收入,除了辛勤劳动,还得指望适度的通货膨胀。
那通缩呢?就绝对不是好事了,就像疫情之后中国居民存款数量的暴增,就是典型的通货紧缩的一个特征。大家都舍不得花钱了,只想着保住手上的钱,消费意愿降低,消费信心不足,消费动力丧失……
通缩有三个特征: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
很多人会觉得物价下跌是好事?当你都没钱消费了,物价的下跌有什么意义呢?
在美国大萧条时期,100元一台车,奢侈品坤包30元,还不如政府发的食品券吃香。
放到房子上面来说,如果所有人都觉得房价低能买得起的时候,房地产这个行业就完蛋了。
在老百姓手上的钱只够保障生存的时候,房子价格再低有什么意义?
房产也是一种商品,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衣食住行的成本已经是生存成本了,对比买房子,是不是该考虑怎么吃饱肚子?
通缩的可怕,在于谁都没有钱了。物价再低,也比不过食物,而生产食物的人也没有收益了,只想着生产够自己吃的就行了,经济完全停滞……
当然,在当下货币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货币的通胀或者通缩会有更多的因素和变量,但是从普通老百姓来看,肯定是通胀(合理且可控)要远远好于通缩。
中国不是没有过通缩的时代,那个时代,叫做计划经济时代。
那绝对是物资贫乏,生活质量低下的时期。
图片来源:网络
希望本文,能给各位朋友和读者面对当下经济环境和趋势的理解和认知,有所帮助。
实用的道理,永远不会复杂。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和意见,欢迎在下面留言区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