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后,广州迅速出台《广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提出20条详细措施,以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经济最大限度释放活力潜力。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受制于规模小、担保能力不足等客观原因,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挑战。建立政银共担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市场经营主体的融资可得性。
近年来,广州先后在知识产权、普惠贷款、科技贷款三大领域建立并完善了风险补偿机制。目前,三大风险补偿机制均规定由补偿资金和银行各对本金损失给予最高50%的风险补偿,形成政府、银行共担风险的合作机制,为广州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为了进一步发挥三大风险补偿机制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要素保障,此次发布的《措施》针对三大风险补偿机制提出一系列要求。
健全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2020年5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出台《广州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管理办法》。按照普惠机制制度安排,广州市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对合作银行机构发放的符合条件的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本金损失给予最高50%的风险补偿。与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两个资金池主要扶持对象有所差异,广州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支持非科技型企业为主。
据了解,广州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自2020年运行以来,运行情况良好,合作银行基本涵盖广州地区主要银行,企业覆盖度持续提升,有效营造了敢贷愿贷能贷的融资环境,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缓解。2022年11月,为进一步强化普惠机制作用,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提高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年度资金补偿总额的通知》,宣布将普惠机制年度补偿资金总额从不超过2亿元提高至不超过10亿元。
此次,针对民营小微企业,《措施》提出,要发挥年度总额度10亿元的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作用,建立银行与保险、政府性融资担保等多方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对合作银行发放符合条件的普惠贷款风险损失按规定给予补偿,进一步鼓励银行加大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作用
2015年,广州市科技局开始实施《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由广州市科技局每年安排不超过2亿元专项经费,对合作银行发放年营收5亿以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单户授信3000万元以下的符合条件的信用贷款部分,在发生风险损失时,给予最高50%的风险补偿。此后,广州市辖内多区相继推出配套措施。比如,黄埔区于2021年出台与市级管理办法对应的区级补偿机制,市区两级可最高补偿累计不良贷款本金余额的90%,为区内银行缓释了科技信贷的九成风险。
“我们一直在不断做优化改进,目前管理办法已是3.0版本。”此前,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我们鼓励银行运用这种间接工具来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这也是财政应有之义。贴息等手段是一方面,而财政资金更应该起到引导和放大的作用,作为杠杆撬动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去服务更多科技企业。这也是我们实施该机制的初心和初衷。”
此次,针对民营科技企业,《措施》再次强调,对合作银行向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所产生的本金损失进行一定补偿。同时,鼓励银行为民营科技企业量身订制服务方案,打造专属科技信贷产品。
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
2016年,广州市知识产权局(现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布了《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不超过4000万元专项经费,对合作银行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部分,当发生本金损失时给予最高50%的风险补偿。
今年7月13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管理办法》,将风险补偿机制提供的补偿总额提升至5000万元。同时,在新的风险补偿机制下,银行无需按基金模式提供对应额度的贷款金额配比。这意味着,支持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从此前的基金运作模式,变更为更加直接的风险补偿机制模式。
此次,针对民营企业,《措施》要求,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政策入园入企,提升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质量,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普及度和普惠面。同时强调,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合作银行每笔知识产权质押不良贷款本金损失给予50%的补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