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券商股国盛金控高开高走,盘中一度涨停,截至收盘报9.50元,涨幅5.79%,总市值183.83亿元。
此次大涨,源于公司于1月12日发布的一则“拟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盛证券)”的公告。
公告称,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聚焦证券主业,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实效,拟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国盛证券,并在未来将变更证券简称为“国盛证券”。公告中提到,本次吸收合并事项在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还需获得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聚焦证券主业
天眼查APP显示,国盛金控成立于1995年,系江西省属国资控股的上市企业。国盛金控经营范围包括证券业务、股权投资、金融信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
其中证券业务主要就是围绕国盛证券展开,这也是国盛金控的主要收入来源。2020至2022年,国盛证券占国盛金控总营业收入比重都在八成以上。2023年上半年,国盛证券收入(合并报表口径)合计8.74亿元,占比98.1%。
▲(2023上半年,国盛金控主要子公司业绩情况,图源/国盛金控半年报)
在解释“本次吸收合并对公司的影响”时,国盛金控称,此举将有利于公司聚焦证券主业,提升国盛证券的品牌效应优势,有利于提升公司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发挥国盛证券作为江西省属唯一证券全牌照企业的作用。
在管理层面,国盛金控称表示,吸引合并后,能够有效解决国盛证券作为子公司经营时,管理决策等流程过多的限制和制约。公司管理层级将减少,将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管理与决策效率,有利于推动公司证券业务整体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盛金控最初以从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和券商并不沾边,公司原为华声股份。2015年11月,在券商板块向好的背景下,华声股份宣布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国盛证券100%股权,随后华声股份更名为国盛金控,并称未来将形成金融、投资及制造业三大业务模块。
然而,2022年,国盛金控净利润亏损约4.37亿元,其中主要就是受6家重要子公司、参股公司亏损的拖累,其中包括参股5.15%的趣店巨亏3.62亿元,唯靠国盛证券在业绩上力挽狂澜。
综上,从早期与券商结缘,到这次彻底对国盛证券的吸收合并,背后体现出国盛金控对券商业务的全盘押注。
国盛证券日子过得不太好
反过来,国盛证券曾经从国盛金控方面受益。
在2015年投入国盛金控怀抱前,国盛证券的境况不算好,虽然股东中包含众多国资企业,却一直上市未果。
2008年,国盛证券明确提出了上市计划——力争在3到5年之内实现上市。直到2015年,其上市梦尚未实现。这一年,国盛金控的前身华声股份冒着红线风险,收购国盛证券100%股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截至2014年底,上市公司华声股份总资产为13.58亿元,而国盛证券总资产高达94.04亿元,是华声股份的6倍以上,堪称“蛇吞象”式收购。
然而,华声股份和国盛证券巧妙的钻了“实控人不变”的空子,避开了借壳上市的监管红线。彼时,华声股份大股东的关联公司,认购大部分的配套资金,导致上市公司华声股份的实控人并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那次收购,华声股份募集资金69.3亿元,用于补充国盛证券资本金,以支持其渠道扩张以及两融业务、固定收益业务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公司行业类别由“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变更为“金融业”-“资本市场服务”。而国盛证券也顺利实现了“曲线上市”。
▲(图源/视觉中国)
时间来到今天,国盛证券没能晋升头部券商行列。
2023上半年,国盛证券(单体)实现营业收入8.7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05%;净利润2.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62.69%,主要为自营业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增加和转回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导致。
与半年上百亿的头部券商业绩相比,国盛证券在券商业属于妥妥的小券商。尤其是自营业务更是惨淡,由2021年的1.58亿元下跌至2022年的0.62亿元,跌幅高达61%。国盛金控在年报中引用数据称,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的统计数据,国盛证券营业收入排名第55位,净利润排名第78位,总资产排名第67位,净资产排名第60位。
不仅如此,自2012年银邦股份IPO项目上市后,国盛证券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IPO项目接连撤回,直至2023年4月才打破这一僵局。
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小券商“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行情波动,行业内马太效应明显。业内人士称,国盛金控继对国盛证券合并报表后的进一步吸引合并,以及更名行为,有望进一步夯实国盛证券资本实力和影响力,帮后者做大做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