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财经新闻的小伙伴可能知道,近来人民币汇率连续调整,5月下旬以来,离岸人民币在岸人民币相继突破“7”这一整数关口,后续又来到“7.1”,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发生了什么?人民币汇率为何快速调整?
人民币汇率为何再度“破7”?
主要是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其一,是近期美元指数的反弹走强。
美元指数(USDX)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这个指数上行,就代表美元在升值,而4月中旬以来,美元指数从前期100.78点的低位震荡上行,回升至104.5附近,引发人民币被动贬值。
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乐观预期逐步修正。
美联储5月议息会议之后,市场一度预期降息周期将于今年9月开启。但近期部分联储官员讲话表示通胀水平仍然较高,对去通胀进程存在担忧,释放出一定程度的鹰派信号。基于美联储对通胀前景的认知,尤其是对通胀二次抬升风险的担忧,年内降息可能未必合适。
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带来的避险情绪升温。
尽管美国债务上限近期达成了初步协议,相关风险有所缓和,但前期的反复波折助推避险情绪上升,避险资金流入,带来了美元需求的阶段性上升。
其二,是由于中美利差倒挂的再度加深。
通俗地理解,中美利差就是中国与美国的市场利率之差。从理论上说,如果利差倒挂,那么资金在我国获得的利息会变少,可能会更愿意回流美国,从而导致美元走强、人民币贬值,所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般与中美利差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中美利差倒挂加深,人民币倾向于贬值,反之亦然。
5月以来,一边是美联储5月4日加息25bp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呈现上行趋势;另一边是在国内宽松预期之下,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下行,创下22年11月以来新低。于是,中美利差倒挂幅度加深,加剧了人民币贬值预期。
此外,由于美元较高的存款利率,外贸企业倾向于持有美元存款,结汇(即将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动力不强。今年银行结汇顺差规模弱于同期,也增大了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对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担忧。
去年11月以来,伴随防疫政策的优化和地产政策加码,我国经济复苏预期快速强化,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举从7.3升值至今年初的6.7。
虽然今年经济温和复苏的趋势已经确立,近来公布的PMI、进口、通胀、信贷等数据不及预期,同时高频指标中地产销售、商品价格均持续走弱,印证经济内生动能不足,市场经历了从“强预期”向“弱现实”的转变,对于经济复苏进程的担忧再起,引发了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压力。
2、人民币汇率后市怎么看?
事实上,对于人民币汇率“破7”无需过度担忧,2015年8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进入了双向波动新常态,在6.3~7.3之间宽幅震荡。
市场之所以高度关注“破7”,更多是因为心理上的整数关口,而非客观存在的风险阈值,“7”有点类似于心理上的支撑位,一旦跌破,就容易引发进一步的抛售使得汇率加速贬值。
这期间,人民币汇率共有三次破“7”,但不久又重新走强。第一次是2019年8月,第二次是2020年2月,第三次是去年9月,前两次用了5个月回到“7”下方,去年用了3个月。(来源:证券时报)
而且,短期汇率本就会因为预期的反复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出现阶段性的波动,这也是汇率市场的常态。当前来看,人民币也并不存在中长期持续贬值的基础,双向波动仍将是人民币汇率的常态。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作为相对价格,它的走势取决于人民币与外币的需求相对强弱。当然,阶段性的供需也会受到市场情绪和预期的影响。
因此,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趋势,不妨关注:
一是美元指数的走势,决定了美元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强弱;
二是国内经济复苏的进程,这代表了人民币资产内在吸引力的提升;
三是央行的动向,注意政策工具对于市场的引导。
首先,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
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通胀下行的大趋势并未逆转,叠加银行危机尚未完全结束,经济下行压力或也将逐渐加大,美联储加息基本上来到了尾声,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人民币贬值的外部压力将边际减轻。
其次,短期波折不改国内经济基本面回暖的大方向。
回顾2006年以来A股数轮盈利周期,每次下行区间的持续时间约为2年。本轮盈利周期在2021年一季度见顶,在正常情形下应该于今年上半年见底。因此,A股在今年一季度后盈利大概率将逐渐企稳回升,经济复苏的同时,去年二季度与四季度的低基数也有望助力A股业绩上行。
据国盛证券预测,2023年全A及全A非金融企业业绩增速分别可达12%与15%,将迎来逐季改善。
此外,招商证券认为,国内政策的关键是就业,若高频数据继续回落,失业率下行趋势或中断,政策的进一步发力值得期待。
(来源:国盛证券、开源证券)
最后,央行“工具箱”充足,可采取多种政策工具对汇率市场进行引导。
央行可采取多种政策工具对汇率市场进行引导,以避免汇率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而央行已经关注这一现象。根据5月19日央行官网披露,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CFXC)2023 年第一次会议召开,央行明确要求“强化预期引导,必要时对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遏制投机炒作”,短期投机性资金流动将被遏制。
事实上,在人民快速升贬值阶段,央行采取过不同的政策工具对汇率市场进行引导,比如说去年的4月、9月两次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0月调高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这都有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平稳。
(来源:开源证券、申万宏源证券)
银河证券认为,预计短期内(1-2个月)人民币汇率可能仍将相对偏弱波动,但预计年末人民币汇率会重新上行,预计在6.75元左右。重点关注美元反转、中国经济预期转变的时刻,
(来源:银河证券)
3、人民币汇率贬值如何影响A股的表现?
市场对汇率贬值的担忧主要在于外资流出问题,实际上,历史数据显示,A股市场受人民币汇率的资金面影响相对债市明显更小,只不过在市场情绪低迷时,投资者往往会放大负面新闻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而且,人民币贬值并不一定带来股票市场负面反应,例如2019年和2016年熔断之后的本币贬值便并未引发A股市场的剧烈波动。核心原因在于,A股的短期的走势更多取决于自身基本面的预期。而股市总是会提前反应经济预期,股价通常会提前涨跌,一般领先宏观数据拐点2个月。
参考2021年二季度以来的经验,每一次股市由于担心经济,下行的时间均在一个季度左右。因此,“弱复苏”将不再成为制约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这轮始于3月初的股市调整可能已经接近尾声,短期调整反而可能带来较好的布局机遇。
(来源:信达证券)
4、对行业和风格的演绎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从理论上讲,可以关注对于出口链的短期催化。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将进一步提高部分出口占比较高行业的价格竞争性优势;另一方面,出口业务的海外收入也有望受益于汇兑收益,人民币贬值或将进一步增厚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利润。分行业看,2019-2021年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行业排名靠前的分别是电子、家电、基础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制造、机械、电新,它们有望从人民币贬值中受益。当然,出口链同时也面临着海外经济下行带来的外需回落的压力,可能中长期的超额收益没有那么清晰。
中信建投证券对于历次PMI走弱叠加人民币汇率贬值时的A股走势进行了复盘,发现这一阶段市场一般偏防御,低估值的板块相对表现更优,比如前段时间的中特估、电力都有启动的迹象。预计后续一段时间PMI 走势或更类似于19年(震荡),独立于经济周期的资产表现有望相对占优,比如说AI+的第二波投资机会仍然可以保持关注。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