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基础货币外汇占款(货币供应量与“M1-M2剪刀差”)

在《“外汇占款”之再认识》一文中,

我们讲的是外汇占款,但出现最多的字眼是“人民币”、“基础货币”、“流动性”,

其实它们都和一个金融数据有关,就是货币供应量。

之前我们说金融数据主要有四个: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信贷、货币供应量、新增人民币存款。

从资产端来看,包括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信贷;

从负债端来看,包括货币供应量和新增人民币存款。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

单纯从定义上来看,似乎感受不出这个指标的意义。

不着急,我们慢慢看。

货币供应量,从数据的口径划分,主要有三类:

M0(流通中货币)、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

三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M0<M1<M2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其中,

流通中的现金,就是我们个人钱包里的现金,以及企业保险柜里存放的现金;

单位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个人活期存款和个人定期存款),都比较好理解;

那么,其他存款包括什么呢?

金融领域的“其他”几乎都是一个兜底的角色,也是为了顺应经济环境形势的变化可以增减的部分,使得指标数据更具合理性和代表性。

货币供应量中的“其他存款”,在过去几十年中,有过几次的调整,

2001月,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2011年,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计人M2;

如今的“其他存款”,就包含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

简单了解即可。

 

弄清楚了M0、M1、M2包含的具体内容后,

就需要理解M0、M1、M2三种口径的区分依据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分?

M0、M1、M2的区分依据主要是货币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

M0是现金,是流动性最好、最具有支付能力的货币。

M1的流动性仅次于M0,除了现金,主要是企业的活期存款,用于支付也比较方便。

M2中包含定期存款,流动性就差一些,往往需要先转换为活期存款才能用于支付。

可能有读者疑问了,

储蓄存款中的个人活期存款为什么不计入M1,而计入了M2?

单从流动性和支付的角度看,这里有些历史因素,

历史过往中,企业可以基于企业活期存款账户开具现金支票直接支付使用;而个人需要从银行活期账户里取出现金来支付。

当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线上支付手段的创新,现在大多都使用绑定银行账户的微信或者支付宝直接支付,个人活期存款有了直接支付的功能。

这里,我们不再去过多纠结M0、M1、M2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大家要知道,设计金融指标,关注金融数据,最终都是要运用金融数据,

通过它们去分析当下的经济形势,或是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制定对策。

虽然,M2与M1在流动性上,似乎并没有那么严谨的划分意义,比如个人活期存款;

但在应用上,把个人活期存款计入M2,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供应量最终是为了反映市场中货币的流通情况。

货币到了居民个人手里,只要不花出去,实际上都是有“储蓄”的倾向和意义。

所以,居民的活期存款、存期存款,都叫储蓄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在实际意义上更符合M2的内涵。

当居民将货币用于消费了,花出去了,进入到企业的活期账户(M1),才是真正流通起来了。

居民的“消费”过程,是一个M2向M1转化的过程。

所以,当我们想要了解实体经济的活跃度时,就会观察M2与M1的变化,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M1-M2剪刀差。

 

M1-M2剪刀差也叫M1-M2增速差,是M1增速与M2增速之间的差值。

要理解剪刀差,我们先明确好一个基本前提,

M1货币流动性较高,主要表示实体经济的活力;

M2货币资金相对稳定,主要代表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

在货币供应结构中,如果M1的占比更高,意味着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流通速度更快,对实体经济有进一步促进的作用。

当M1增速>M2增速时,剪刀差为正值,说明市场上的“活钱”相对变多,

当M1增速<M2增速时,剪刀差为负值,说明市场上的“活钱”相对变少。

在实际运用上,我们更关注的是剪刀差的变化,

即M1增速和M2增速的差值变化,是收窄了,还是扩大了,看的是它们的趋势。

当市场对经济的预期比较乐观时,大家更愿意拿出钱去消费和投资,M2向M1转化;

M1增速值提高,M2增速值降低,(M1增速-M2增速)的差值变大,即剪刀差扩大;

当市场对经济的预期比较悲观时,大家更愿意把钱存起来,M1向M2转化;

M1增速值降低,M2增速值提高,(M1增速-M2增速)的差值变小,即剪刀差收窄。

这里对于剪刀差的变化,如果还不是很明白,再多看几遍,注意结合数理基础去理解“扩大”和“收窄”。

通过观察M1-M2剪刀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的走向,它是一个先行指标。

其实,金融数据往往都是经济基本面的先行指标,所以我们才要研究它们。

 

同社会融资规模一样,央行会每月发布货币供应量的数据。

我们看看10月末的数据,

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86万亿元。

狭义货币(M1)余额67.47万亿元;

广义货币(M2)余额288.23万亿元;

从数据上可以感受到,M2是远远大于M1和M0。

起始数据从2010年开始,大家感受一下增长趋势。

 

再来看看剪刀差的变化趋势,起始数据同样从2010年开始。

M1-M2剪刀差始终是在变化的,有时M1大于M2,有时M1小于M2;

 

但我们更关心的是M1-M2剪刀差趋势的变化,

我们重点看看2020年到2023年这个期间,

剪刀差从2020年开始处于“扩张”的趋势,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影响,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处于比较悲观的情绪,并且持续着这种预期。

到2023年尾声了,剪刀差还没有表现出“收窄”的趋势,说明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回暖,大家还在观望,等待更好的投资机会。

如何运用“剪刀差”去分析经济形势,这里仅做个简单的介绍,

实际上,宏观经济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想要准确地预判经济环境的形势,通常需要运用多个指标、多种数据、多重维度地去分析。

我们先慢慢打好基础。

 

最后,我们来说说基础货币(B)。

什么是基础货币?

我看有些文章声称基础货币就是M0,

网络上的内容质量混杂,大家要有自己的辨识力,拿不准的时候多看几篇。

基础货币并不是M0。

M0是流通中的现金,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而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之和。

其中,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要求银行必须持有的准备金;
  •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银行自愿持有的额外的准备金。

所以,基础货币是大于M0的。

截至10月末,我国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86万亿元,

而基础货币(B)余额为35.06万亿元。

与外汇占款形成央行的资产相对应;

基础货币形成央行的负债,在央行资产负债表叫“储备货币”。

2023年10月末,储备货币350659.11亿元,央行总负债433259.80亿元,

基础货币占总负债约81%,是央行主要的资金来源。

 

由于基础货币具有使货币供应量成倍放大或缩小的能力,因此,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有紧密的关系,金融科班出身的读者们在大学里都学过这个公式,

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k);

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下一次,我们讲讲“固定资产投资”与“基建投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