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基金知识之什么是基金保有量(股混基金保有量Q3似降实升)

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终于更新了2021年Q3数据。

在一份看似保有规模下降的统计数据背后,基金销售行业实际上在Q3继续小步向前,以及更加百花齐放。透过这些迷雾,可以一窥未来基金代销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保有量数据似降实升

每次“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数据公布,业界最关心的自然是股票+混合公募基金的保有量,毕竟权益类基金是公募行业的“皇冠”。

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代销机构百强数据来看,2021年三季度的股混保有量合计为61572亿元,相较二季度的61584亿元,出现了0.02%的下降

这个数据,是否就意味着代销机构公募基金保有量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了呢?

需知,基金保有量这个数据,并非完全由销售渠道说了算——保有量既有“卖”出来的,也有“管”出来的。

是的,当季基金的净值表现,有时候对于保有量数据的影响更大。

就像二季度,百强代销机构的保有量看似增长了13.42%,是一个漂亮的双位数增长。但是考虑到当季的偏股基金指数上涨了12.75%,如果将这部分的规模增长剔除,其实真实的保有量环比增长大体也就是0.6%。

而偏股基金指数,在2021年三季度跌掉了5.66%,这意味着销售渠道的保有量必须出现这部分相对应的增额,才能抵消原有基金规模的缩水——对于仅仅缩水0.02%的三季度,如果考虑5.66%的规模缩水对冲,调整后的环比增长其实有5.98%。这个数字,显然远大于二季度的增速,其实也于许多业内人士的感受更为一致。

Q3数据的似降实升,对于基金行业自然是一件好事。

虽然这些年基金行业经历了大爆发,但是如果与成熟市场的基金行业规模相比,依然是一个小弟弟。

投资公司协会(ICI)发布的《2021美国基金业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公募市场基金规模增至63.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分别以47%(29万亿美元)和35%(22万亿美元)领先,分列一二位。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市场,仅占总规模的14%。2020年,中国公募基金规模为20万亿,约为美国的1/9规模。

而制约中国基金市场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正是股市赚钱效应始终不强,股混基金发展缓慢。而这些年A股重入牛市,的确也让股混基金迎来的规模的大发展。

十强占比下降背后的“百花齐放”

“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榜单公布,市场最关心的往往还有十强名单。然而基金代销的未来,真的和中小机构无关吗?

毫无疑问,银行作为一个销售渠道,依然在十强榜单中显现了其强大无比的优势,就像零售业务极强的招商银行,7307亿元的股混保有规模,依然是第一位,继续压着第二的蚂蚁;而“宇宙第一大行”的工商银行,以5207亿元的规模,又继续压着天天基金。

 

不过,笔者更关心的,反而是十强之后的90名们,到底表现如何。

毕竟,一枝独秀不是春。

如果计算过去三个季度,十强保有规模在百强保有规模中的占比就会发现,这个数字是在逐步下降的。

在一季度,十强的保有量占比达到65.99%,而到了三季度这一比例则下滑至了64.21%,下降了1.78个百分点

 

那么,十强的份额,是被谁夺去了呢?

如果将百强销售渠道进一步细分,就会发现争夺并非来自于11到20名的第二梯队,更多是来自于21名到50名的第三梯队。

是的,第三梯队的份额占比从一季度的14.22%上升到了15.45%——三季度的绝对保有量也出现了正增长。

显然,基金市场的魅力,正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认识到,并开始投入重兵。基金销售渠道,百花齐放的局面日益凸显。

正增长渠道做对了什么?

以保有量绝对值而言,2021年三季度的百强合计虽然微微下降,但是依然有许多的渠道出现了正增长。关注他们的模式,或许对于预测未来的基金销售市场的格局变化会有深远的意义。

从榜单信息来看,以蚂蚁基金、天天基金为代表的第三方销售平台,为保有量增长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笔者统计了蚂蚁和天天两家在十强中的规模占比,从一季度的26.4%上升到二季度的27.7%,再到三季度的29.5%。

如果统计更多基金第三方平台的数据,会发现这种保有量的增长,是普遍现象。

第三方平台增长的秘籍何在?我想最重要的自然是开放带来的客户共享

这方面的样本无法避开蚂蚁基金。2017年支付宝财富号上线,标志着蚂蚁基金作为平台向基金公司开启了开放之路。其中一个动作,是通过向基金公司提供理财直播、理财社区运营等全面的金融服务能力,现在成了基金公司发力数字化运营的重要阵地和“标配”。如今,全国已有超70%的基金公司入驻支付宝财富号,进行线上的基金发售、用户运营、投资者教育等工作,基金公司财富号粉丝数已达1.2亿。而这一模式,也被天天、腾安等基金销售平台所借鉴,成为业界主流模式。

当然,谈及第三方销售平台,绕不开去的还有其费率上的“普惠”,当许多银行还以四折甚至八折的申购费销售基金并以此为主要盈利模式之时,蚂蚁们早就将一折视为标配,大大降低了普通居民基金投资的成本。在申购费优惠的前提之下,第三方平台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基民长期持有后对管理费的尾随佣金,这本质上也可以避免基金销售“赎旧还新”的弊端所在。此前平安银行高调宣布以保有量而非销售量作为基金渠道的考核标准,其实正是对第三方这一成功道路的借鉴。

必须说,基金业近年大发展,除了规模,更重要的是群众基础。而在这点上,类似蚂蚁这样将长尾用户转化为基民自然功不可没。但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是,蚂蚁等平台能把大众投资者引进门,也能提供一个优良的空间,让投资者学习成长。说白了,就是在投教上接住了,帮助大量理财经验和金融资产不足的长尾用户,转化成日渐成熟的基金投资者。有数据显示:

在蚂蚁平台上,投资者可通过直播、答题等各类形式,持续接触专业、优质的理财知识,截至目前投教内容整体总覆盖用户超过3亿人次。基金公司等机构也纷纷借助蚂蚁基金平台的基金讨论区、理财直播,试水更多投教内容。

当然,正增长的绝非第三方渠道一类,另一类不可忽视的则是“投顾”们。

是的,下表中的中欧财富、嘉实财富以及中信建投证券,其实都是首批参与基金投顾试点的金融机构。如果说中信建投的数据增长具有多个可能性,那么中欧财富和嘉实财富的增长,显然主要就可以归因为基金投顾业务的拉动。

的确,“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是困扰基金业的长期难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基金数量渐增,品类日益丰富,选择基金的难度大增,再加上基民往往又有短视行为,往往在错误的时间点买了错误的基金。而基金投顾通过专家选基以及陪伴式投教,正有希望解决这一难题。

你点的每个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