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快讯

哪一年实现碳中和(且看LNG怎么走)

多年以来,气候变化一直是个全球性的重大议题。2016年生效的《巴黎协定》也将世界各国拉入到这场浩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中。

就在一个多月前,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标,也是响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向绿色低碳社会转型的重要举措。

利用4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中国在这条能源转型的路上应该怎么走呢?目前有一种论调,是走能源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也就是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致使中国从煤炭消费大国逐渐向非化石能源消费为主的国家转型。而对于这条路径,笔者终归会有些担忧。其一,水电、核电均属于超级能源项目,若是集中发展这类项目,基础设施安全性则是国家首要大事,能否合理解决?其二,风能、太阳能的输出稳定性令人堪忧,未来能否替代化石能源还是个问题。其三,笔者自己就是个天然气从业者,又是个保守主义派,从私心的角度并不希望天然气成为过渡能源被替代,不然吃饭家伙没了您让我今后上哪儿要饭去?

综上所述,我斗胆提出另外一条路径,那就是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发生巨变的前提下,让化石能源都穿上“碳中和”的外衣进行重新包装,以达到碳中和的效果。

以上两条路径,哪种更经济实惠,哪种对环境与社会发展更有效益,还需要今后进行更多研究与测算。但笔者希望能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也许笔者提供的方案能够成为未来能源转型的一种可能性,那么春蚕到死、蜡烛成灰,小女子也算倍感欣慰了。

如何让化石能源披上“碳中和”的外衣呢?以天然气为例,早在去年,壳牌公司就曾开发出一项新业务并推广到亚洲乃至全球——“碳中和”LNG交易。2019年6月,壳牌公司分别向东京燃气和韩国GS能源公司交付两船“碳中和”LNG资源;2020年3月,壳牌公司向台湾中油公司交付一船“碳中和”LNG资源;同年6月,壳牌公司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签订了两船“碳中和”LNG资源购销协议;同年9月,道达尔集团向中海石油气电集团交付首船“碳中和”LNG资源。

什么是“碳中和”LNG?

“碳中和”LNG的意思就是让LNG货物在整条供应链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通过从自然项目购买碳信用的方式进行相应抵消,以达到“净零碳”的效果。

怎么计算碳排放量?

根据《温室气体议定书》的碳排放核算标准,碳排放的核算包含三重范畴:

1、 从拥有或控制的能源中直接产生的排放;

2、 从购买的能源中产生的间接排放;

3、 从上游到下游整条供应链中,所有申报企业所产生的间接排放。

我们以LNG进口商采购一船DES货物来举例:

一、假设LNG进口商购买的这船DES货物用于自我消费,那么这船LNG货物的碳排放量将包括:

1. 原料气开采、液化、海运至LNG接收站所产生的碳排放(范畴3)

2. LNG接收站对LNG进行再气化、分销、燃烧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范畴1和2)

二、假设LNG进口商购买的这船DES货物用于销售给下游终端用户,那么这船LNG货物的碳排放量将包括:

1. 原料气开采、液化、海运至LNG接收站所产生的碳排放(范畴3)

2. LNG接收站对LNG再气化、分销至终端用户所产生的碳排放(范畴1和2)

3. 终端用户燃烧使用LNG所产生的碳排放(范畴3)

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国内大多数的LNG交易属于第二种情况,也就是碳排放量的核算方式包括了范畴1、2、3。

相关资料显示,一艘175,000方的LNG船货(相当于3.5—4TBtu)所产生的CO2总量约为25万吨。其中,LNG从上游生产到交付至买家卸货港,整个过程所产生的CO2预计在5万吨以上。按照CO2每吨10美元的价格计算,一船3.5—4TBtu的“碳中和”LNG将包含250万美元的碳排放成本,折合0.6美元/MMBtu。根据英国政府温室气体换算系数得出,75%的碳排放源自于LNG终端消费,而上游生产液化产生的碳排放占比15%,海运占比3%左右。

数据来源:Poten & Partners

碳排放成本由谁买单?

目前关于谁来买单的问题,坊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买卖双方对于交易细节也讳莫如深。但正如我一位国际石油公司的同行猜测的那样,目前卖家推广“碳中和”LNG的动力更甚于买家采购的积极性,毕竟“碳中和”LNG尚处在新概念阶段,因此通过“让利”的手段将一款新产品推入全球市场,也许是卖家唯一的出路。这位同行猜测,目前几单交易的碳排放成本,很可能是由卖家进行承担的。

那么在未来,当“碳中和”LNG成为市场主流,谁又将承担它的碳排放成本呢?从逻辑上来讲,也许各家企业更愿意为自身环节所制造的碳排放承担相应的义务,也就是说,上游承担上游的,中游承担中游的,下游承担下游的。

近日,新加坡Pavilion能源公司与卡塔尔石油公司共同签订了一份每船货均标明碳排放量的LNG购销协议,这也是第一份与“碳中和”相关的LNG长约合同。虽然合约里并未规定买卖双方必须承担相应的碳抵消义务,但Pavilion能源公司希望能借此契机涉足于监控LNG从井口到卸货港这段过程的碳排放情况。

毕竟,目前LNG在整个产供储销链条各环节的碳排放并不透明,行业里也没有一套统一标准的监控、上报、核实体系,因此,未来建立这套体系是行业里一个重要的命题。这让笔者联想到了全球各地的天然气价格枢纽,也许在将来,核算碳排放的体系也会如各个天然气价格枢纽那样此起彼伏,并呈现出区域性特点。

“碳中和”LNG走上正轨后给市场带来的改变

那么假如全球走上了发展“碳中和”LNG的道路,未来市场上将会发生哪些改变呢?

1、国际性或区域性碳核算标准体系将孕育而生,以前签一份LNG购销协议,只需考虑和哪个价格指数挂钩;而在将来,你也许还需要考虑挂靠哪套碳核算标准体系。

2、碳核算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将会看到从上游到下游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安装上“碳排放计算器”。

3、为了保证上中下游的碳排放透明度,碳排查、碳审计等后续跟踪服务也将随之冒头,这将为市场带来更多新的工作机会。

4、在各国宣布“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之下,未来将给全球碳交易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碳市场将成为一块巨大的金融市场。当然,碳交易也会向着逐渐成熟完善的形态发展,国际碳交易立法将成形。

5、市场为了获取更多碳信用(碳权),植树造林将被提上日程,成为未来全球重点关注的大型项目,人类在开发更多自然环保项目的同时,治愈了地球,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多利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