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出来的四大利好极大的鼓舞了市场的士气,我们通过前两篇文章,解读了印花税减半和减持新规,再来看看融资买入保证金比例降低给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1、输血效应明显
新规则提到:
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此调整将自2023年9月8日收市后实施。本次调整同时适用于新开仓合约及存量合约,投资者不必了结存量合约即可适用新的保证金比例。证券公司可综合评估不同客户征信及履约情况等,合理确定客户的融资保证金比例。
怎么解读呢?
由于融资融券的门槛比较高,参与的人少,所以大家对它比较陌生,先来说说什么是融资买入。
融资买入其实就相当于你向券商申请开一个信用卡,借钱买股票。但借钱是要交保证金的,保证金比上你能借到的钱就是融资保证金比例。
不考虑其他限制因素,支付相同的保证金,保证金比例越低,你可以获得的最大融资金额就越高。
比如说,你可以用的保证金是100万,当融资保证金比例为100%时,你可以获得的最大融资金额为100万;而当融资保证金比例降至80%时,你可以获得的最大融资金额就增加到了125万(100万/80%=125万)。也就是说,融资保证金比例的降低,使得投资者能用相同的钱撬动更大的交易,相当于变相增加了进入这个市场的资金。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去理解,以前你想融100万,需要100万的保证金,现在只需要80万就够了,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被提高。
以8月29日沪深两市合计融资余额14787亿元测算,此次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预计至少释放2957亿元资金,如果这些资金也拿去融资,则会给市场带来3697亿的增量资金。
2、提振市场信心
除了能直接带来增量资金,此次融资买入保证金比例的下调还向市场传达了更为明显和强烈的提振意图。
从历史上看,证监会活跃资本市场的常规政策措施主要在降低印花税,支持股份回购,以及适度调整IPO、再融资节奏等,此前几乎未通过两融交易环节的制度创新来提振市场,而本次证监会首次调低融资保证金比例,并将它作为政策“组合拳”之一,虽然这个杠杆放大的比例不像15年之前那么疯狂,但这个政策的出来还是超市场预期的,也彰显了证监会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
总得来说,我们认为,降低融资买入保证金比例会给市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政策给了融资客们更多的杠杆,还要看他们用不用。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释放出来的资金要再投出去才能真正形成市场的增量。
我们在平时的投资中也可以更多的去观察一个重要的情绪指标——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它反映了场内投资者借钱炒股的热情和市场的杠杆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反向指标。
从历史看,融资买入额占比低点,就是加了杠杆的这部分高风险投资者对后市非常悲观的时候,往往对应市场的低点,融资买入额占比高点则往往对应市场的高点。可供参考的较低和较高水平分别是7%和10.5%,当前是7.32%的水平,比较低了,说明市场也确实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可以相对大胆的配置权益类的资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