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的背后,是巨大的就业压力,人工智能发展是否要一路叫好?
这两天,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转发一个消息,有关助学贷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
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
消息一出,吸引了广泛关注,教育部的公众号“微言教育”此篇文章的的阅读量达10万+,在看量高达4880个,点赞量有1.2w,更有多条留言“太棒了”,对此政策的出台连连点赞。
我们先来看看这条政策的主要内容:
“为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负担,会议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本金部分可再申请延期1年偿还,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会议强调,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进入关键阶段,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深入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这里面的着关键词很清晰“免除”“延期”,这也就意味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用担心急着还贷款了,自然会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拍手叫好。
因为按照以往的规定,国家助学贷款利息从毕业当年9月1日起开始自己承担贷款利息,并于当年12月20日偿还第一年利息,毕业后2年的12月20日偿还本金。
而按照新政策,比如2023年毕业的大学生,到2024年1月1日才开始计息,本金可以延迟一年偿还,也就是有3年的时间,不计复利和罚息了,也就是不搞"利生利","利滚利“。
我们注意到,这并不是第一次出台政策,2022年,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共同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工作的通知》(财教〔2022〕110号),首次提出了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政策。
2023年,延续此政策的执行。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自然是利好消息。
免息的政策,到底能够给学生带来哪些福利?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
按目前的政策,大学生专本可以每年贷款额度为8000,研究生每年可贷12000元,按四年本科,三年硕士研究生,两年博士研究生来看,在整个大学期间,累计最大贷款额度为92000元,按当前执行贷款利率4.9%来计算,毕业当年四个月的免息,最大额度可达1502.66667元。
当然,大学期间累计9年全部贷款的情况还属少见,但即使只是大学四年的贷款,四个月还息也需要522.666667元。
不过,这仅仅是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所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年应还,或者是以前没有按时偿还利息的,现在一并免除,并且对于本金偿还予以延期,不处罚息,也不搞“利滚利”,这才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从去年的政策解读,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如果在《通知》印发前已经偿还了2023年利息,若承办银行未进行扣款操作,则相应资金不再扣款,贷款学生自行使用。若承办银行已完成扣款操作,则由承办银行将已扣收的应免除利息退回个人账户。
2023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可申请延期1年偿还,如果处于还本宽限期的贷款学生,因2023年不需偿还贷款本金,故不适用延期偿还贷款本金政策,贷款期限不变。
而处于贷款偿还期的贷款学生,经本人自主申请,可延期1年偿还2023年贷款本金,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最长贷款期限政策不变。本人未提交申请的,默认按原合同约定偿还贷款本金。
不过,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通知》印发前,贷款学生已部分偿还或全部偿还的本金,不可再申请延期偿还。
免息和延期偿还本金政策的实施,其实是有着其社会背景的。
口罩三年,大学生就业的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受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有些学生贷款以后,短期内找不到工作,就业压力比较大,对于还息,还本,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其实在从去年的免息政策推出前,就有不少呼声,对于还息还本的要延期。从大学毕业当年的9月1日,当年的12月20日就要偿还第一年的利息,其实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多压力的。谁又能保证,毕业就能找到工作呢?
不仅仅如此,其实从贷款利率来看,助学贷款遵循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准利率。根据现有的规定,生源地助学贷款利率按照发放贷款时,央行基准利率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执行,并且在每年的12月21日根据最新利率规定进行调整。
从目前来看,央行最新贷款利率情况如下:
1、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贷款基准利率为每年4.35%;
2、贷款期限在1-5年,贷款基准利率为每年4.75%;
3、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为每年4.90%。
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规定借款人贷款期限不低于6年。因此,在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利率为4.9%。
所以这样说来,助学贷款的利率并不低,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免息及延缓还本金,有助于缓解贷款学生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帮助学生维护个人信用记录,促进其顺利就业。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其实是反映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
一方面,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076万人,同比增加了167万人,预计今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由此可见,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是非常严峻的。
另方面,从众心理,大学生用选择考研的方式,规避就业高峰,可问题是大部分大学生都会这样想,用考研进行就业分流的措施,其实是无效的。还有一个现实,很残酷。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考研人数为457万,创下了历史新高,全国各高校研究生招生总人数预计为120万左右。根据这个数据可以计算出今年考研的上岸率,仅为26%左右,落榜的人数超过300万。而在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最终过了400分数线的人数却寥寥无几,考研笔试情况已经陆续公布,根据官方所公布的数据,导致在2023年度考研落榜的人数接近400万人创历史新高。
这400余万人,要么选择再战,要么就要选择就业。这也就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化解这类人群的问题关键在哪?如何突围?着实考验智慧。
在7号的国务院会议上,就提出了“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深入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更多的强调了对于人才的吸纳。而更需要我们注意的,还有不能眼高手低,毕竟就业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缓解毕业生归还助学贷款的根本举措并不在于给一年的免息,或延缓本金偿还,这只是隔靴搔痒,要想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多多开发就业岗位,破解企业招工难,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里面不仅仅需要政策,还有产业的引导,以及对于整个产业体系的调整。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最近ChatGPT很火,人工智能已经在取代部分人工,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岗位再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工了,更多的人将没有岗位,那么这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其实是有一些矛盾。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是迫在眉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