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椰岛曾经风光无两,如今却面临着退市警示的尴尬。
4月12日,海南椰岛再发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第三次风险提示公告。也就是再有十余天,就要揭晓海南椰岛会不会被ST的命运了。

从海南椰岛的公告来看,若无奇迹出现,是很难逆天改命了。
经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公司 2024 年度实现利润总额-12,900 万元,预计 2024 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4,200 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5,000 万元。预计 2024 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 20,500 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 20,200 万元,低于 3 亿元。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 9.3.2 条第一款第(一)项“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 3 亿元,或追溯重述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利润总额、净利润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 3 亿元”的规定,公司股票将在 2024 年年度报告披露后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看了一下海南椰岛年报披露时间为2025年4月30日。
海南椰岛为何一手好牌,打的如此糟糕?
或许,要从战略迷失、管理动荡与产品困境的三重绞杀说起。
从“保健酒第一股”到退市边缘
辉煌的历史写在了官网上,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椰岛集团”)前身为国营海口市酒厂,1953年建厂,1993年完成股份制改制,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238),是一家以保健酒、白酒产业为核心业务。
其核心产品椰岛鹿龟酒曾以“央视广告+礼品定位”模式,在2001年创下3.89亿元销售额的巅峰,占据公司总营收的71%。然而,2024年的业绩预亏公告显示,公司营收仅2.05亿元,净利润亏损1.42亿元,连续两年营收低于3亿元的退市红线,市值较2021年高点缩水超80%。从行业标杆到退市边缘,海南椰岛的困境是战略失误、管理动荡与产品竞争力衰退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略迷失:多元化的“伪命题”与主业空心化
海南椰岛的战略摇摆始于2015年“东方系”资本入主后的激进扩张。公司从保健酒主业转向白酒、房地产甚至贸易领域,但均未形成有效协同:白酒布局的“折戟”:2021年与糊涂酒业合资成立椰岛糊涂酒业,承诺5年注资50亿元打造酱酒品牌,但因资金不足、信息披露违规被监管处罚,最终涉诉金额近3000万元,2023年该子公司亏损676万元。
房地产业务的“双刃剑”:2018年通过出售阳光置业股权和办公楼实现“保壳”,但2023年阳光置业仍是唯一盈利的参股公司。讽刺的是,公司一边剥离地产资产,一边又依赖其输血,暴露战略矛盾。
主业空心化:多元化消耗了有限资源,保健酒收入从2010年的16亿元暴跌至2023年的1.44亿元,鹿龟酒销售额三年内缩水73%。管理层未能及时调整产品定位,错失健康消费趋势。
管理动荡:股东更迭与高管频繁离职的“信任黑洞”
海南椰岛的管理层稳定性长期堪忧:股东结构复杂化:从国资控股到“东方系”资本,再到2023年海口国资接盘,实控人频繁更迭导致战略方向反复调整。例如,冯彪时代激进扩张,而国资入主后转向聚焦主业,但执行效果滞后。
高管流失危机:2023年董事长王晓晴、总经理陈涛等核心高管集体辞职,中层及以上员工离职超60人,董事会秘书岗位频繁空缺。管理层断层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经销商信心受挫。
治理缺陷:子公司出纳非法侵占资金、信息披露违规等问题频发,暴露内控漏洞。
产品困境:定位模糊与渠道失守
海南椰岛的产品线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保健酒:固守礼品属性,错失健康化转型,鹿龟酒依赖传统礼品市场,未能适应年轻消费者对“轻养生”“即饮化”的需求。对比劲酒通过“健康小酒”定位和餐饮渠道渗透,2023年海南椰岛线上销售仅占3%,而劲酒线上占比超20%。
白酒业务:品类混乱与品牌力不足,公司同时布局酱香、浓香、清香白酒,但缺乏核心大单品。草本酱酒虽以“健康+酱酒”差异化定位切入市场,但2024年四季度才上市,错过酱酒消费黄金期。
渠道短板:线下依赖华南成熟市场,华东拓展乏力;线上直播带货仅依赖个别网红(如月亮哥、太原老葛),缺乏系统性布局。
员工侵占近2000万资金的深层诱因
根据海南椰岛 2024 年 4 月 26 日公告:海南椰岛于 2023 年 10 月发现,海南椰岛子公司海南椰岛酒业发展有限公司出纳人员林某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侵占公司资金,便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向公安机关了解林某某非法侵占公司资金1986.11 万元(最终以司法机构认定为准)。目前通过公安机关协助追缴,公司已收回资金 88.7 万元,尚未收回资金约 1897.41 万元。为弥补该事项对公司及股东造成的损失,公司第二大股东全德能源(江苏)有限公司向公司出具《债务通知豁免函》,豁免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对公司的借款本金及利息 1897.41 万元,全额弥补该事项对公司造成的资金损失。公司将尚未追回的其他应收款全额计提损失,减少公司 2023 年度利润总额 1897.41 万元,股东对公司债权豁免计入资本公积 1897.41 万元。
经查明,2024 年 4 月 27 日,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披露《关于子公司员工职务侵占事项的公告》显示,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查中,于 2023 年 10 月发现,公司子公司海南椰岛酒业发展有限公司出纳林某某,通过欺瞒、隐匿财务秘钥,篡改审批文件、对账单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 1,986.11万元(最终以司法机构认定为准)。上述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 8.12%,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利润的 13.32%。
截至公告披露日,通过公安机关协助追缴,公司已收回资金 88.70万元。对于尚未追回的约 1,897.41 万元非法侵占资金,公司第二大股东全德能源(江苏)有限公司向公司出具《债务豁免通知函》,豁免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对公司的借款本金及利息 1,897.41万元,弥补因该事项对上市公司造成的资金损失。
2024年6月20日,关于对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的决定:对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任董事长段守奇、时任总经理兼财务总监马贺、时任董事会秘书蔡专予以通报批评。
对于上述纪律处分,本所将通报中国证监会,并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董事会于2024 年 12 月 31 日接到公司董事会秘书蔡专先生的辞职报告。蔡专先生因工作调整原因辞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其辞职不会影响公司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
近日,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董事会收到马贺先生辞去代行公司财务总监职责的书面辞呈。根据公司章程等相关规定,马贺先生的辞呈自送达董事会之日生效。马贺先生本次辞职后,继续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职务。
海南椰岛近期频繁曝出高管离职、员工巨额资金侵占等事件,折射出公司深层次的治理危机与管理困境。
财务流程漏洞与岗位制衡缺失,子公司出纳林某某通过欺瞒、篡改审批文件等手段侵占公司资金近2000万元,暴露了海南椰岛在财务流程上的重大缺陷。例如,未有效执行反舞弊措施、关键岗位未实施轮岗、财务复核不到位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林某某长期未被发现,显示公司对资金流向的监控形同虚设。对比其他企业类似案件(如中百集团员工侵占2.19亿元),海南椰岛的内控体系显然未达上市公司应有标准。
信息披露迟滞与监管处罚,公司早在2023年10月已发现侵占事件,但直至2024年4月才公告披露,导致证监会及上交所对海南椰岛及相关责任人(包括董事长段守奇、总经理马贺等)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及通报批评。这种“捂盖子”行为不仅违反信息披露规则,还加剧了投资者信任危机,反映出管理层对法律责任的漠视。
股东救场与治理矛盾,第二大股东全德能源通过债务豁免填补了资金缺口,但该股东自身资质存疑(注册资本未实缴、社保员工仅3人),引发市场对其真实意图的猜测。这种依赖外部股东“输血”的模式,掩盖了公司自身治理能力的不足。
高管动荡:职业经理人困境与战略摇摆
财务高管频繁更迭的专业性危机,2023年以来,海南椰岛财务总监职位长期空缺,原财务总监符惠玲(拥有多项财务资质)及肖寻(资深财务背景)相继离职,最终由总经理马贺代行职责。然而,马贺缺乏财务专业背景,任职期间因信披违规被罚,加剧了财务管理的混乱。2025年3月新任财务总监王飞燕的上任,虽暂时填补职位空缺,但频繁换帅导致政策连续性受损。
战略摇摆与业绩压力,高管离职的深层原因与公司战略失误密切相关。例如,2021年与糊涂酒业合作承诺注资50亿元开发酱酒,却因资金不足及信披违规失败;2024年推出的草本酱酒市场表现惨淡,电商平台高价产品滞销。连续四年亏损(累计达4.69亿元)及营收萎缩(从8.33亿降至2.05亿),使职业经理人面临巨大业绩压力,最终选择离职。
国资入主后的治理冲突,2023年海口国资重新控股后,试图回归酒类主业,但原有管理层(如冯彪时代遗留团队)与国资战略方向存在分歧。这种“新旧势力”的博弈,导致执行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高管团队的不稳定性。
系统性风险:从个案到行业警示
企业治理与法律责任的失衡,海南椰岛事件揭示了部分上市公司“重业务扩张、轻合规管理”的通病。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法定义务的忽视,本质上是将短期业绩置于长期风险之上。例如,公司历史上多次因会计差错、信披滞后被处罚,显示其治理文化存在惯性缺陷。
行业转型期的管理挑战,传统酒企在向健康化、年轻化转型过程中,若缺乏配套的管理升级,极易陷入“战略超前、执行滞后”的困境。海南椰岛试图以“健康酒”概念破局,却因渠道乏力、产品定位模糊未能打开市场,最终拖累整体业绩。
破局方向:重构治理与重塑信任
内控体系的重建,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全面排查财务漏洞,建立资金流动实时监控系统;实施关键岗位轮岗制,强化内部举报机制与反舞弊培训。
高管团队的稳定性建设,通过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避免“空降高管”与原有体系的冲突;
设立独立董事委员会,加强对战略决策的制衡。
战略聚焦与资源整合剥离亏损的非核心资产(如酱酒业务),集中资源重塑椰岛鹿龟酒的“健康名片”定位;
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拓展免税渠道,联合文旅项目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
海南椰岛的困境是传统企业转型失败的典型案例:在资本运作、战略扩张与内部治理的失衡中,逐渐失去对风险的控制力。若无法在退市倒逼下完成治理重构与战略聚焦,其“老字号”品牌价值或将进一步稀释。对于行业而言,这一事件再次敲响警钟——企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市场洞察,更需构建与之匹配的治理韧性。
海南椰岛的2025年注定是生死之年。若未能实现3亿元营收目标,或利润持续为负,退市几成定局。
然而,危机亦是转机——国资背景、70年品牌积淀与海南政策红利仍为其保留一线生机。能否在“保壳”倒计时中完成价值重构,取决于管理层能否摒弃短期投机思维,真正以用户为中心重塑产品与品牌。这场战役,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存亡,更将成为传统酒企转型的经典教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