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b站,刷微信,收藏夹里塞满了几千上万条干货,却没再打开过一次。
利用“量子阅读法”库库库猛干了几百本书,结果一到用时大脑却一片空白。
跟风报了一堆课,以为能学到什么赚钱的大招,结果发现收入还是原地踏步。
我们总说“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自己的命就是那么苦,难道知识无用?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在做知识的搬运工,想要改变命运,那就要先把知识“盘活”。
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复利系统”,便是实现爆发式成长的关键。

一、什么是知识复利?为什么它比勤奋重要100倍?
巴菲特说:“复利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
他还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的雪和一条长坡。”
复利的本质,其实就是用时间撬动指数级增长。
比如你有1万本金,年化10%,30年后变成17万。
假如将时间投资在自己身上,每天学习吸收行业内的1个知识点,关联成网,每天进步一点点,30年后大概率就是领域泰斗。
复利的玩法不只是单纯知识的堆叠,更注重知识的关联。
比如一般人学习100个知识点,忘掉90%,剩下10%依然零散无用。
而复利玩家学100个知识点,能组合关联成1000种组合,解决100种问题。
要把知识变成可复用的“资产”,而非一次性消耗品。

二、3步打造知识复利系统,让知识自动为你赚钱
第一步:高效输入:别做“知识松鼠”,要做“知识猎手”
80%的人输在第一步,要么瞎学,要么学完就忘。
那应该怎么做呢?
1.精准狩猎:
问自己:这个知识能解决我当下什么问题?
用“5W1H法则”筛选知识:What(学什么)、Why(为什么学)、How(怎么用)。
2.工具升级:
闪念笔记:用手机备忘录随时记录灵感;
文献笔记:可以考虑用“见感思行”读书模板:
见:摘录核心观点;
感:联想自身案例;
思:关联其他知识;
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工作中,技能型的可以直接应用,而理论型的不好直接应用的,不妨利用写作输出。
不管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工具的使用,都应秉承“以我为主”的原则,不要盲目跟风攀比。
读书模板也应实用为准,不要被各种噱头吸引,以至于形式大于内容。
比如“见感思行”模板,跟卡片笔记法、拆书帮等方法,都大差不差,取长补短,选取自己顺手的用即可。

第二步:深度加工:把知识变成“乐高积木”
可能有很多人就喜欢做笔记,但笔记做了一堆,等关键时刻要用的时候却找不到。
解决方案:
建立“知识仓库”:
推荐工具: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若无思路可先按“收集箱→创作→项目→归档”进行分类搜集;
标签管理:可先按“工作/学习/生活”打标签,之后再按自己的思路慢慢添加。
强制连接:
问自己:这个知识点能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点组合在一起,能否进行类比链接?
要习惯性地问自己,形成一种肌肉记忆。
以上方案要注意也不要过于繁杂,能简化则简化,越是繁杂的系统,不仅难以坚持,也不好调用。
输入、加工固然重要,但这些都只是辅助,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标是,将知识化为己用。
知识不是力量,用出来的知识才是。

第三步:复利输出:让知识自动“钱生钱”
所谓的“知识复利”,其实就是标准化产品×网络效应。
如何操作:
最小化变现:
初级:把笔记整理成干货文章发头条或知乎,有名叫战隼的大v,在很多年前就开启了他每天读一本书的挑战,并把全过程通过自媒体号写出来。当然现在已经过了自媒体的红利期了,不过这种方式依然值得借鉴。
进阶:开发模板或课程,这几乎是所有自媒体博主到最后的追求和归宿。
杠杆放大:
时间杠杆:一次创作,多次分发,如录成视频、拆成短视频、做成图文等等;
网络杠杆:通过社群、直播互动、转发朋友圈等方式让用户帮你传播。

三、避开3大陷阱,别让复利变“负债”
陷阱1:追求数量,忽视质量
1年读100本书,但从来都没想过怎么把里面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读再多也没用。
学到了,那就赶紧先用起来,当你用到的知识越多,最终也能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比如你虽然要用半年的时间精读完10本书,结果下半年你反而能轻松快速地读完同领域的150本书。
陷阱2:闭门造车,从不分享
把自己做的笔记当作宝,敝帚自珍,担心被别人偷了去。
其实分享越多,反馈越多,迭代越快,费曼学习法就是如此原理,也是知识变现无法避开的一条路径。
陷阱3:盲目囤积工具,从不行动
差生工具多,总是纠结用Notion还是印象笔记,但却从不记笔记。
喜欢手写笔记,却总纠结用什么笔、用什么颜色、用什么纸或图案,买了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却总是不行动。
完成比完美重要,就像我以前总是追求做一些好看的五颜六色的思维导图,而现在,如果要做,那就是一支笔加一张纸,中间不需要任何切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