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指数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指数基金全球爆发式增长)

A股的指数基金,在近几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并且在2024年1月份市场的下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稳定市场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指数基金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它有怎样的优势?

 

A股指数基金飞速崛起中

 

下图展示的是,境内的ETF在过去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中,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情况。

 

可以看到,从2004年到2014年左右,ETF的规模都非常小。

一直到2020年,ETF的规模才达到了1万亿。

而到了2023年底,ETF的规模就突破了2万亿。

 

可见近几年,A股指数基金数量和规模,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螺丝钉也在图上标注了,几个标志性的时间点:

• 2013年,估值表开始定期更新;

• 2015年,第一版《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出版;

• 2018年,估值表更新超过1000期;

• 2022年,估值表更新超过2000期。

 

未来,螺丝钉也会坚持日更,一起相约估值表10000期。

陪伴广大投资者,一起见证指数基金发展的黄金时期。

 

近期另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在2024年3月,A股第一只2000亿元的非货币基金诞生了,它是一只沪深300的指数基金。

 

下图是这只基金成立以来的规模走势。

可以看到,这只沪深300指数基金的规模,从2012-2017年的漫长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真正迎来规模的大幅上涨,也就是最近的两三年。

• 2022年市场下跌后,在2023年规模有过一波增长,超过了1000亿;

• 2024年以来,这只基金的规模再次迎来爆发式增长,突破了2000亿。

 

实际上,不仅是这只沪深300指数基金,市场上追踪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等指数的其他指数基金,在2024年1月份下跌后,规模都有一波较快的增长。

 

那么,指数基金的优势在哪里?投资基金时,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该如何选择?

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介绍一下。

 

案例1:巴菲特十年赌约

 

2006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提出了一个赌约,认为:

一只简简单单跟踪美股市场的基金,能够击败任何一群自信满满的对冲基金经理们。

 

2008年,一位名叫泰德·西德斯的对冲基金经理,对巴菲特这个说法很是不服,提出接受赌约。

 

于是,一场长达10年的赌局,开始了。

• 巴菲特挑选了先锋领航的标普500指数基金。

• 西德斯则挑选了5只对冲基金。

 

时间过了将近一半时,巴菲特都还远远落后于对手。

然而之后,就开始反超了。

 

到2018年赌局揭晓胜负之时:

• 巴菲特选的标普500指数基金,收益率为125.8%。

• 而西德斯选的5只对冲基金,平均收益率只有36.3%。且每一只的收益率都不如标普500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完胜了对冲基金。

 

其实,巴菲特赢得赌约,有两个客观的条件:

• 一是巴菲特所选的指数基金,以股票资产为主,刚好2008年美股出现了5星级熊市,之后10年美股表现较好;

• 二是指数基金有低费率的优势,相比对冲基金「2%管理费+20%超额收益提成」的高费率,成本要低很多。

 

PS:关于这个故事,在螺丝钉翻译的新书《万亿指数》中有更加详细生动的讲述。

 

案例2:日本央行大量买入指数基金

 

之前文章中介绍过,日股在20世纪60-80年代,走出了数百倍的涨幅。

到1989年,日经225指数最高涨到38957点。

 

在随后的19年时间里,日经225指数持续下跌。

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跌到谷底,最低的时候只有6994点。

 

在2008年随后的几年,日股也一直在熊市底部震荡。

日股的估值,再次回到20世纪60年代的不到10倍市盈率,也出现了长达4年多的5星级熊市。

 

这个背景下,日本央行开始出手,买入日本指数基金,为市场注入资金。

 

从2012年开始,日本央行,做了一个按年的定投指数基金的计划。

 

每年定投4500亿日元的日股指数基金。

后来多次提高金额,到2020年,达到12万亿日元。

 

到最近几年,日本指数基金,有约80%的规模,被日本央行所持有。总持有规模达到50万亿日元以上。

 

其实,通常情况下,央行是不会直接买股票资产的。但日本央行是很少见的,买入自己国家指数基金的央行。主要是两个目的:

• 日本为了刺激经济,当时已经是负利率。需要收益更高的投资工具,10倍市盈率的日本股市,投资回报率比日本大部分其他资产都要高。

• 央行出手买入卖出股票市场,可以起到平滑市场波动的作用。

 

所以看日经225指数,在2012年之后的走势,跟之前的二三十年,截然不同。

 

日经225在2012年之后逐渐走出了慢牛走势,一改之前的暴涨暴跌。

从最低的7000点,逐渐返回到39000点以上。

 

时隔35年,重新回到了1989年的巅峰位置。

 

指数基金的优势

 

指数基金之所以出现爆发式增长,并且被巴菲特和日本央行所青睐,离不开它的几个重要的优势。

 

(1)低成本

 

指数基金最大的优势,是低成本。

• 国内主流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约为0.5%/年。

• 而主动基金的管理费率,约为0.8%-1.2%/年。

 

长期看,省到就是赚到。

 

(2)透明

 

主动基金经理,把自己的持仓看作核心机密。

而指数基金,则是让自己变得更加透明。

 

指数包含哪些品种、每个品种有多少比例、什么时候调仓、调仓比例是多少···等等,这些信息,均会公开透明地展现在投资者面前。

透明,意味着减少了很多暗箱操作的风险,能让投资者更放心。

 

(3)分散配置

 

投资单个股票,难度比较大。

而指数,天然就是分散配置的。

 

依靠“分散配置+定期调整”,指数可以实现新陈代谢,这有效地减少了个股层面的风险。

甚至一些主流的指数,可以实现“长生不老”:只要股市还存在,指数就可以继续存在下去。

 

(4)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投资主动基金,人的风险无法避免,最怕的就是基金经理离职。

指数基金,则基本上不会受到人的影响。

 

指数基金经理,主要负责让基金追踪好指数,至于谁来当指数基金经理,不太重要,换人对指数基金的运作影响很小。

 

(5)认知成本低

 

指数,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则来选股,这个规则通常不难理解。

并且指数长期存在,一次学习,终身使用。

 

投资者一旦了解了指数的规则、投资风格、特征等,后续就可以长期稳定地把指数基金作为自己的投资工具了。

 

(6)投资理念的产品化

 

每一个指数,都有自己明确的投资规则,这个规则,可以是成熟的投资理念的产品化。

例如:

• 红利指数,代表的就是高股息率策略;

• 成长指数,代表的是成长股策略;

• 价值指数,代表的是价值股策略。

 

投资者认可这种理念,就可以选择这种工具。

这与传统的依靠短期业绩来挑选基金的方式,截然不同。

 

正因为具备这些优势,指数基金才能逐渐成为人们绝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这其中,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低成本。

 

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也曾在书中提到过,为何指数基金的市场占比一定会提升。

 

(1)全部股票被全部投资者持有。

换句话说,不考虑费率的情况下,全部投资者的收益,等于全市场指数收益。

 

(2)不过实际投资的时候,会有各种费用、摩擦成本。

即全部投资者的收益=全市场指数收益-成本。

 

(3)指数基金成本比其他类型投资者的平均成本更低。

所以时间久了,指数基金在整个市场中占比就会慢慢提升。

 

这个逻辑跟股票市场收益无关,跟成本有关。

所以不管是过去30年的美股,还是这几年的低迷的A股,指数基金在整个市场中占比确实是稳步提高的。

 

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谁收益高

 

也有朋友问,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到底谁的收益更高呢?

 

其实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

因为主动基金的收益,受到基金规模的影响比较大。

 

规模小的主动基金,更容易跑赢规模大的:

• 规模最大的一批主动基金,过去几年整体跑输沪深300指数;

• 规模小的一批主动基金中,还可以找到一些表现出色的基金品种。

 

所以像主动优选投顾组合,底层投资的主动基金,基金经理平均管理规模就几十亿,这是基金经理比较容易发挥的阶段。

如果说基金的规模已经很大,那组合里也就不会考虑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