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A股在3000点附近反复震荡,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轮番上演过山车行情。不少基民看着账户里好不容易翻红的收益,心里直打鼓:现在该不该赎回?赚多少才算「落袋为安」?
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市场有近40%的权益类基金年内收益超过10%,但真正能守住盈利的投资者不足三成。投资圈流传着一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究竟基金赚到多少该撤退?三大实战策略告诉你答案。
一、不同基金类型,止盈「安全线」差异巨大
1. 股票型基金:20%-30%或是分水岭
以近三年数据为例,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约12%,但波动率高达25%。若短期收益超过20%,建议分批赎回30%-50%。典型案例:2021年白酒基金普遍涨幅超40%,但未及时止盈的投资者在2022年普遍亏损超30%。
2. 行业主题基金:警惕「赛道超涨魔咒」
当某行业估值突破历史分位点80%(如当前新能源车PE达50倍),即便收益已达50%,也应考虑撤退。参考2020年医药基金暴涨后腰斩的教训。
3. 固收+产品:年化5%以上可逐步减仓
这类产品目标本就是稳健增值,若年化收益突破6%(如今年部分绩优债基),可考虑将盈利部分转投货币基金锁定收益。
二、赎回前必看三大信号:市场正在发出预警
信号1:政策风向突变
当出现「严监管」「防范过热」等关键词时需警惕。例如8月28日印花税减半政策出台后,次日市场高开低走,聪明资金借利好出货。
信号2:基金限购潮涌动
近期多只绩优QDII基金暂停大额申购,这往往是机构预判海外市场见顶的信号。历史数据显示,限购潮后3个月相关基金平均回撤达15%。
信号3:散户情绪过热
当某话题连续3天登上热搜(如近期「胡锡进炒股」),且新发基金单日售罄,往往是行情拐点。用「巴菲特指标」(股市总市值/GDP)辅助判断,当前A股该数值约85%,接近70%-90%的警戒区间。
三、实战案例:三种赎回策略的盈亏对比
策略A:目标止盈法
投资者小王设定30%止盈点,2023年1月买入某科技基金,6月达标后果断赎回,避开7月板块14%的回调。
策略B:动态再平衡
老张每季度调整持仓,当某基金占比超总资产20%时强制减持。今年通过此方法在人工智能基金上锁定25%收益,转配低估值银行股。
策略C:情绪驱动操作
小李跟风炒作中特估概念,收益达40%仍不止盈,结果8月政策预期落空,收益全部回吐还倒亏8%。
终极建议:赎回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 阶梯式撤退:收益每增加10%赎回1/3,既防踏空又控风险
- 再投资规划:赎回资金可转投估值洼地(如当前破净率超12%的红利指数)
- 黑天鹅防护:保留10%-20%仓位应对突发利好,避免完全踏空
(注:8月最新数据显示,偏股基金指数股债收益差已触及-2倍标准差,历史上该信号出现后半年内上涨概率超80%,盲目清仓可能错失反弹机会)
结语
投资本质是反人性的游戏。当周围人开始炫耀收益时,恰是你要系好安全带的时候。记住:市场从不缺机会,缺的是永远在场外的本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