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人如果责任心太强呢就会被自己的承诺绑架。因为惦记着自己上篇文章《摸着石头过河的REITs》说了要分析REITs策略,这个周末放弃了出远门玩耍,今天整了些数据,先来看看REITs的打新收益率怎么样。
下面这个表罗列了REITs申购发行以及上市后的涨跌情况,我把产权类和经营类的分开排列,总体来说打新的安全性还算可以,但是收益情况却不怎么样。
你们看上市涨幅比较大的那些,中签率都很低,上市首日涨停的中签率普遍都在1%以下,而那些上市后表现一般的,中签率就挺高,甚至超过了90%。

结合中签率来计算打新资金收益率,产权类项目平均收益0.247%,经营权类平均收益0.072%,总体产权类的资金回报率稍高些。打新资金一般占用4天,产权类的年化收益还算可以,达到了22.5%,经营权类总体打新年化收益却只有6个多点。
两类新股上市表现差异,并不能代表其本质上差异有如此之大,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原因还是我以前提到的股民情绪价值。因为经营类项目是每年把本金折现一部分,还本付息,到期后就会归零。这个概念在普通人眼里就好像租房属于打水漂,只有买房才是赚的概念是一样的,所以自然会给产权类品种溢价。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特意在表中提取了它们继上市当天后1年-18个月后的涨跌幅,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上市当天30%涨停的那些,在1年-18个月后纷纷跌去了过半,情绪价值消退,开始回归理性。
一年后跌下去的原因,还有一些是小非解禁,你们看到我表中最后两列数据了吗,原始权益人是大非,限售36个月,其他战略机构是小非,限售12个月,国内的REITs虽然是借了公募基金的外壳发行的基金,本质上也还是信托类股票,所以我称它们为新股。

也有几个上市当天破发的,概率不大,破发最多的那个也就跌了6个点。不过有几个基金挺有意思,首日涨幅为零,我还怕数据有误,特地去看了一下当天的曲线图,还真是如此,有一股神秘资金会在突然冒出来把收盘价拉到发行价,可能是有人觉得破发会丢面子,才忍痛自己砸钱拉了一把,这样倒是让打新的人好像有了绿鞋存在一样的安全感。


这两年REITs基金逐步被大家认知,老的品种价值回归,新的再上市想开盘爆炒当然机会也就不大了,目前对于打新来说,总体的参与价值一般,也就当个羊毛薅一下吧,大赚是不大可能的。
下面放一个正在排队的REITs名单,大家可以看一下有没有感兴趣想参与打新的项目。

既然现在价格回归理性,那再看看是不是值得入手了呢。我先用一揽子买入的简单策略,来量化一下各方面数据。
就用REITs的全收益指数作为产品的收益基准,这个指数包括了分红因素,先简单对比一下它与沪深300的走势:

因为REITs基金具有权益和债类的双重特点,所以我把经典的可转债双低策略也放了进去,同时对比的还有可转债指数。最近3年的走势图上看,REITs组合三年收益率与可转债双低策略成绩相当,但弹性远大于可转债双低策略,在这几年的熊市中,表现优于可转债指数与沪深300指数。
尤其是今年REITs成绩非常突出,收益达到了8.61%,而可转债双低策略今年收益为负:

那为什么REITs今年成绩很好,去年成绩却最差,跌了22.67%,我做了一个柱状图可以让你一眼就看明白这里面的原因:

这是所有REITs基金的逐年平均溢价率情况,2021年这个新品种发行后,经过了一波热潮,溢价率飙升,之后不理性的跟风资金吃到了苦头,价格趋于理性,2023年REITs指数整体下跌22%多,把溢价率从2022年的17.4%拉到了-5%,跌的全部是溢价部分。
溢价变折价,加之A股市场今年整体疲弱,REITs基金的高息价值显现,今年就被市场重新发现了,走势向好。
在1998年,封闭式基金刚推出时,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一般人申购不了,听说只有带身份的比如教师之类的人才有资格申购。首只新封闭式基金发行时,募集规模达20亿,但中签率仅有2.5%,堪比现在千亿资金打新股的火爆。
于是封闭式基金上市后出现较大溢价,1元净值的封基在场内被炒到2元3元甚至4元。股民觉得股票可以市净率好几倍,为什么封闭式基金不能溢价?
那个时候我还小,这个疯狂现场我没能亲眼见到,在我入市的时候,封闭式基金已经大面积高幅度折价,六折七折的都一大把。但是今年的沙特ETF相信大家都亲眼见到了。
当年的封基,和今年的沙特,这个市场里的投资者没有变过。
但市场也不会变,理性会回归,价值也会被发现。
言归正传,接下来再看一下这几个品种的风险回报情况:

竖坐标代表收益,取的是近3年的年化回报率,横坐标是代表风险的波动率,REITs要优于可转债指数和沪深300。
其实我每次用这个波动率代表风险计算风险收益率,有时候自己觉得不大准确,因为有些品种和有些时候,波动代表的也可能是机会。
今年的可转债纯债溢价率也在降低过程中,现在整体纯债溢价率中位数0.3%,但由于价格波动剧烈,今年的指数波动率都远超沪深300,如下图:

总结一下,对于REITs基金组合还是要从底层资产的性质出发,在总体溢价率高的情况下不适合入场,泡沫挤压后却也是个不错的投资品种,虽然错失了去年底折价的机会,但也还是可以关注的。
这好几十个品种不至于真的就全部一篮子买入,还得从各方面做些筛选,今天写着写着又挺晚了,先到这里吧,我明天再继续写一下具体标的筛选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