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跌了几年,大家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亏钱。
几乎所有人都亏钱,鲜少有人站出来说自己赚钱。
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所有人都亏钱,大家亏的钱哪里去了?难道真像网上说的,蒸发了吗?
很多人对“股市让财富蒸发”的说法深以为然,认为股市大涨的时候创造财富,大跌的时候消灭财富。
显然这是不对的。
股市是一个零和博弈平台,既不产生财富,也不消灭财富,股市只是一个财富转移平台,将财富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仅此而已。
但为什么大跌的时候所有人都亏钱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股市里的资产不等于现金
- 股市既不创造财富,也不会让财富消亡
- 股市里的钱去哪了?
-01-
股市里的资产不等于现金
我们知道,股市里的资产计算公式是:股价×股份数。
其中,股价是实时变化的,所以即使股份数没有任何变化,只要市场有交易,我们手里的资产总额就会不断变化。
股价上涨时,大家在股市里的资产都增加,股价下跌时,大家股市里的资产都减少。
绝大多数人认为,股市里的资产就是自己的现金,随时可以变成现金。
这就是每当股价大跌时,大家财富蒸发这一说法的来源。
听起来似乎很合理,大家的钱都变少了,没有人从中获利,那钱不是蒸发了,还能作何解释呢?
这种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可,所以,大家才认为,股市就是一个创造财富的地方。
这也是一部分人进入股市的初衷——想从股市创造出来的财富中分一杯羮。
实际上,这里有一个误区。在股市中,我们说一家企业的估值是3000亿元,并不意味着这家企业真能卖3000亿,而是根据当前交易价格来计算,企业值3000亿。
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当前股价当成实际现金所得,把估值当成现金。
举例来说:
A公司共计发行了10万股股票,坤鹏论保花50元/股购买了1000股,我投入的成本是5万元,A公司当前估值是500万元。
经过一段时间后,该公司股价涨到75元/股,坤鹏论保手里股票的价值变成了7.5万元,盈利2.5万元,A公司当前估值增长到750万元。
我们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了2.5万元,A公司的财富增加了250万元。
后来行情不好,股价下跌到40元/股,坤鹏论保手里的股票价值变成了4万元,A公司估值变成了400万元。
我们认为,自己的财富减少了1万元,A公司的财富减少了100万元。
这是大多数人对股市创造财富和消灭财富最直观的认知。
实际上,股价上涨时,大家赚的钱如果真变成现金,没有250万那么多。股价下跌时,也不会真损失100万元。
股市急跌时,总有媒体站出来说某年中国A股蒸发了多少万亿财富,实际上并没有人损失这么多钱,这只是以最高点成交价计算估值的一种数学模型,损失是肯定的,但绝没有这么多。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能够体现出这种认知多么深入人心。
这是多年之前的一件事情了,坤鹏论保有个朋友平时投资挺厉害,在朋友圈里小有名气。于是,有一位朋友想让他帮忙投资。
出于朋友意气,也出于对自己投资能力的信心,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于是朋友拿出10万元让其帮投资。
后来,这两位绝交了。
原因在于,这10万元曾一度涨到18万元,但后来市场下跌,收益变成12万元。
按说,10万元变成12万元,涨幅也有20%,还是不错的,比同期任何银行理财收入要高很多。
但他的朋友却不高兴了,认为坤鹏论保这位朋友能力不行,帮他亏损了6万元。
原因就在于,他把18万元当成自己既定收入,从18万元减少到12万元,收入减少了6万元。
从此以后,二人绝交,坤鹏论保这位朋友自此事以后,再也不帮朋友投资了。
其实,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小学生,他们往往会立即给出正确答案,但人越长大,心越不单纯,人性越贪婪,最后贪婪到连小学生都能算明白的账,都算不明白了。
前面提到的那位好友,他错误地把浮盈的那部分当成是自己的钱了。
钱这种东西,只有实实在在地落进自己的口袋,那才叫自己的钱。
在解释“钱去哪了”之前,大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
股价不等于现金!
股价不等于现金!
股价不等于现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确实,我们似乎感觉每个人都可以以当前股价将股票变成现金,所以上面这句话似乎并不成立。
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买家,所有持股人同时将股票变成现金是不可能的,想想跌停时为什么自己卖出价明明已经最低了,却还是无法成交就明白了。
只有市场上有足够多的人愿意以当前价格买进时,卖出才能实现。
我们认为股价等于现金,随时可以变现,是因为我们手里的股份数少,少到可以被市场瞬间消化掉。
-02-
股市既不创造财富,也不会让财富消亡
可能很多人并不相信,但这就是事实。
股市是零和博弈的平台,既不产生财富,也不会让财富消亡,只是将财富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
我们用一个小故事讲讲这个道理:
A公司成功IPO,共计向市场发行10万股,每股20元。
甲很有钱,把这10万股都买下来了,共计付出了200万元。这时候,A公司获得了200万元现金,甲损失了200万元,拿到了10万股A公司的股票,A公司估值200万元。
甲付出了现金,属于现金流出,所以我们计为损失,如果有现金流入,我们计为收益。
过了一段时间,甲急需用钱,就想到要出售A公司股票变现,但发现20元/股没人买,无奈只能降价,当降到15元/股时,乙购买了1万股。这时候,甲拿到了15万元现金,乙损失了15万元现金,A公司估值变成了15元/股×10万股=150万元。甲的损失变成200万-15万=185万。
甲的资产变成了15元/股×9万股=135万,乙的资产是15元/股×1万股=15万,A公司估值150万。
可以看到,甲和乙共计付出的现金仍然是A公司拿走的那200万元,与当前股价没有关系。
我们继续往下看,又过了一段时间,A公司经营良好,股价变成了30元/股,甲觉得这个价格自己可以赚钱了,于是将手里4万股以30元/股的价格卖给了丙。
丙共计花费30元/股×4万股=120万元,这120万元是丙的损失,是甲的收益。
甲的损失变成了200万-15万-120万=65万元,乙的损失仍然是15万元,丙的损失是120万元,三人相加,仍然是200万元。
但这时候,甲的资产是30元/股×5万股=150万,乙的资产是30元/股×1万股=30万,丙的资产是30元/股×4万股=120万,A公司估值涨至300万元。
为了让故事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再往极端看。
又过了一段时间,A公司股价涨到80元/股,甲觉得未来不会再涨,于是将手里剩余的5万股清仓卖给了丁。
甲得到的现金是80元/股×5万股=400万元,这些都是丁实际支出来的现金,所以丁的损失是400万元。
经过几次交易,甲通过A公司股票获益,获益金额是400万元-65万元=335万元。甲在经过前两次出售股票后,成功收回了135万元现金,还剩65万元损失,所以这里减65万元。
乙的损失仍然是15万元,丙的损失仍然是120万元,丁损失400万元,甲从中盈利335万元,所以四个人共计损失仍然是200万元。
但A公司现在的估值变成了800万元,乙的资产是80万,丙的资产是320万,丁的资产是400万。
股市似乎创造了财富,让所有人都赚到钱了。
实际上,资产价值只是以当前成交价预估出来的一个数字,与股民在交易中付出的现金总量并不相等。
整个市场上现金总量仍然是200万,即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只是从乙、丙、丁三人手里转移到甲和A公司手里罢了。
无论市场涨跌,皆是如此。
-03-
股市里的钱去哪了?
如果你能看明白上面这个小故事,再阅读下面的内容会更容易一些。
真相一:钱进了上市公司兜里
企业争着抢着要IPO上市,为了什么?
难道真是为了什么情怀,为了理想吗?
也许其中有怀情和理想的成分,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企业IPO以后,能够从股市中得到一大笔钱。
这个道理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并接受吧?
而上市公司拿到的这些钱,都是股民实实在在从兜里掏出来的现金,是股民的现金损失。
这些钱给到上市企业后,大概率将会从股市中消失。
道理很简单,企业圈到钱以后会入到自己公司的账上,用于企业研发、业务开拓、高管福利等,但肯定不会用于炒股。
所以这部分钱实际上是从股市中被抽走的,是实实在在的现金。
IPO是这样,增发同样是这个道理。
上市公司从股民手里拿走了绝大部分钱。所以当股民从上市公司手里拿到股票的时候,就已经是亏了钱了。因为你付出去了实际的现金,却只拿回了一纸股票,现在连纸都没有了,都数字化了,你因为没有拿回来现金,所以这就是亏损。
上市公司募集多少资金,股民就亏多少钱。
股市下跌的时候,维护市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就是限制上市公司数量,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从股市中抽走现金。
股票下跌的时候没有人盈利,因为大家的钱早已进了上市公司口袋。
天然的,股民就已经是亏钱状态了,用钱换了股票。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看把这些亏损转嫁给谁了。
如果能高于自己的成本价成功转嫁出去,那自己就能挣钱。
如果不能,自己就亏钱。
买股票的过程就是转嫁亏损的过程。
用高大上的名言叫:财富转移,实际上是亏损转移。
如果不计算税费和交易成本,同一个市场中,所有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总额,等于所有股民持有股票所花出去的成本总额。
不管股价上涨还是下跌,这个等式永远成立。
当然,这里所说的上市公司,包括公司主体本身,也包括能够以极低成本或者无成本获得公司股票的董、监、高等。他们获得股票没有成本,所以只要卖出去,就挣到了实实在在的现金。而这部分现金也是股民亏的钱。
真相二:钱进了少数低成本持股者兜里
既然钱都进了上市公司兜里,为什么还会有少数股民挣钱呢?
以本文上面的案例来说,甲因为成功在股价高于自己成本价的时候将资产转化成现金,所以甲是盈利的。
虽然财富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从乙、丙、丁手里转移到了甲和A公司手里。
如果市场下跌,甲也没有从中盈利呢?
那个时候,就是乙、丙、丁在帮助甲填补被A公司上市时抽走的现金。
股市大跌,跌的也是估值,比如A公司估值可以到150万,也可以到100万,但大家付出的200万现金是实实在在的。
到这个时候,就会给人一种财富蒸发了的错觉。
实际上,财富并没有蒸发,而是已经被A公司和少数盈利变现的“甲”拿走了。
现在手里的股票估值,只是协助乙、丙、丁从其他人手里能够转移多少财富到自己手里的工具。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早期进入的股民获益大。
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越晚进入市场,损失会越小。
市场行情不会像这案例一样极端,总是会有涨涨跌跌,所以我们也无法分辨我们自己是股民甲、乙、丙、丁里的谁。也许在A公司里我们是甲,但在B公司里我们是丁。
谁知道呢。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受益最大的,一定是持股成本最低的。
上市公司和能够获得股票激励的高管,因为持股成本几乎为零,所以他们才是股市最大受益方,其次是低成本持股的股民。
真相三:券商和税务局也在其中抽走了一大笔钱
很多时候,为了能够把问题简单化,都会假设一个前提:在不计算税费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
实际上,税费和交易成本是不可能不计算的,因为这些是从市场上实实在在抽走的现金,并且短期不会回到 股市里。
- 2019年证券交易印花税1229亿元
- 2020年证券交易印花税1774亿元
- 2021年证券交易印花税2478亿元
- 2022年证券交易印花税2759亿元
- 2023年证券交易印花税1801亿元
这些是财政部公布出来的证券交易印花税金额,券商收走的交易成本没有公开数据,但通过各券商公布的手续费来看,与印花税的规模大致相当。
这些交易成本在每次交易中占比极低,千分之几的比例,很容易被忽视。
券商和税务局就是从每次千分之几的税费中,积累出每年一两千亿规模。
“积少成多?这成语,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细思极恐啊!
明白了股市运作机制,也就明白了能在股市中挣钱的哲学:
- 将自己持股成本降到足够低;
- 尽量减少交易成本;
除此两点,别无他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