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天生就强,我是量化指数增强,用这句话来形容今年的基金投资市场再确切不过了。
Part 1
量化基金火出圈,规模、收益超预期
一个现象,国内量化私募基金半年时间爆发式增长,总规模正式迈过1万亿关口,迎来发展新起点,同时百亿量化私募数量增至18家。大有“叫板”传统主观多头大佬之势。
从产品收益来看,去年收益动则百分之几十甚至收益翻倍的公私募主观多头在今年几乎集体翻车,而今年的量化基金却大放异彩。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0月底,24家百亿量化私募全部取得正收益,且平均收益高达18.32%,而有收益展示的57家主观派百亿私募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仅为为6.59%。值得注意的是量化基金中,以量化指增为代表的策略在跌宕起伏的市场里闪闪发光,高收益和相对比较低的回撤,令投资者争相追捧。
2021年临近尾声,就在昨天美联储正式启动缩减购债进程,市场环境在2022年又将迎来新的变化,对于还没有上车量化指增的投资者是不是还有进场的必要呢?
Part 2
资产配置,中证500指增仍值得期待
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量化指增的底层逻辑说起,从结构来看指数增强型基金,主流跟踪指数是沪深300、中证500。以中证500来说,中证500指数在跑输沪深300多年之后,今年连续上涨接近6个月,收获了20%左右的涨幅,完胜“核心资产”,其中中小盘个股表现活跃,使得重仓其中股票的策略私募表现亮眼。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不要上车量化指增就只看指数行情,因为A股的宽基指数从来都是涨涨跌跌,年底中证500就出现了一定的回撤,如果只看到这一点,那心态会失衡。
所以,在购买量化指数增强基金之前,投资者应该清楚了解指数增强基金的收益结构,事实上指数增强基金收益来源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指数的β加上增强的α,尤其要关注的是超额收益的累计复利!
先说β,以中证500为例,目前整体指数估值水平较低,分位数只有百分之十几,另外,中证500指数成份股本身保持一定的每年盈利增速,所以具备更高的安全边际。作为A股重要宽基指数,能源、工业、原材料三个行业几乎占据了中证500近50%的权重,这些都是代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板块,中证500指数长期表现依然值得期待。
再说增强的α,量化基金可以通过超级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捕捉历史数据,提炼规律,选出一篮子未来表现优于基准指数的股票组合,只要超额收益能不断累积,每天收获一点,一年复利下来就也相当可观。
当然这一切都是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讲,投资者应该抱有一个长期投资的理念,如果在资产配置中量化策略没有或者很少,那就非常值得配置量化指数增强。
Part 3
挑选量化指增必须知道的几个问题
在挑选量化产品时,投资者要注意些什么?能否获取长期稳健的超额收益,是评判指数增强基金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水平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增强策略、量化模型的差异,以及背后投资团队理念的差异。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增强基金时,除了选好对标指数外,要多留意产品的增强策略、以及团队投资理念。
那么是不是名气越大,规模越大的团队就意味着业绩就越好呢?
其实不然,对于量化私募来说,规模是把双刃剑,规模、收益、稳定性的“不可能三角”使得策略规模在扩张过程中,会面临收益缩减、波动增大的可能。
另一方面,量化私募对交易系统与研发人员的要求较高,管理人需要通过提升管理规模来支付高昂的系统开发费用,吸纳更多优质的人才,以保证策略迭代效率。因此,投资人在选产品的时候:一是考察量化私募规模在快速提升过程中,策略表现是否出现较大变化;二是小规模私募也可以孕育着巨大的投资空间,但需要观察其业绩稳定性、策略团队背景、人员稳定性等因素,全面评估管理人业绩持续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