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为什么说现在的3000点与2000年初的3000点相比,虽然指数水平相差无几,但许多股票的价格已今非昔比?为什么说同样的3000点越来越要更多的市场资金去堆积支撑?
我们下面来看上证指数究竟是怎样计算的?上证指数是以1990年12月19日(交易所正式营业日)为基期(或基准日),以上市公司的全部股票的总市值进行计算的。
譬如,假定1990年12月19日(每个股票的收盘价×各自的股份数,然后加总)为30亿元,将这一天的股价指数定为100点,计算公式为:
指数=计算日的股票总市值/基期的股票总市值 ×100 =30/30×100 =100
如果某日的股票总市值为60亿元,那么该天的指数为:
指数=60/30×100=200
也就是由于股价总体上涨,股票总市值翻了一番,使得股价指数了翻一番。如果新上市了一只新股,怎么计入指数呢?由于新股刚上市交易时,股价经常大涨大跌,所以上海证交所在新股上市的第11个交易日才将它的股价计入指数。假设这只新股在其第11个交易日的某一交易瞬间的股价与其股份数相乘的市值为5亿元,那么为了维持原来指数的连贯性和逻辑合理性,就要根据下述公式调整指数基期的市值(实际上也就是计算公式中的除数)。假如该交易日的某一交易瞬间不考虑这只新股的其它所有股票的市值总和为90亿,那么应该存在:
90/(30 )×100=95/x ×100 则新的除数x=31.666点
那么该交易日该交易瞬间的指数为:
指数=95/31.666×100=300.006点
今后的基期股票市值(除数)就以31.666来计算。如果遇到股票回购、退市等情况,指数也会作相应调整。这里不赘述。
上面的例子中,股票市值增加了5.556%(5÷90),但指数只是从不考虑新股时的300点上涨到300.006点。这说明,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新增资金去维持原有的指数水平,需要有更加多的新增资金去推动指数的上涨。如果只是市场中的存量资金在博弈,或者因市场预期因素,场外资金不愿入市,指数上涨是不可能的。上面的例子也显示,即使不断有一定的增量资金入市,指数也未必会上涨。
简单而言,某年新增资金如下:A作为新股民入场,B作为老股民不断地将新的工资收入或生意上的收入投入股市,C作为新的投资基金入场。由于炒股的成瘾性特点,每年新投入股市的资金实际上是很可观的。理论上讲,如果指数一直在原水平,这些每年新入场的资金基本上都打水漂了。如果再考虑新上市公司的持股者到时减持股份后不再进入二级市场,那股市投资者在理论计算上的损失还要更大。如果再考虑每年从股市流出的印花税、券商的各种经纪收入、投资基金的管理费收入等,理论上计算出来的投资者的损失还更加大。我这里只是提出一个研究框架,如果金融市场的研究同行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尝试进行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倒是很有意义的。
只有股价指数的长期性上涨,才能谈得上在有意义的市场进行有意义的投资。否则,指数即使在原水平徘徊,那也不过是像某首歌唱的那样“谁还不是来人间(股市)走个过场,不管你背着什么行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