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普通人通过指数投资就可以战胜大多数专业投资者。为此他甚至与5位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打了一个赌注,证明了标普500指数能够跑赢绝大多数的专业投资者。
很多人信了,可A股的现实却让人感到有些尴尬,上证指数十多年仍然处在3000点上下,沪深300也没有多少进阶,过去10多年,中国指数投资者的战绩可谓是十分惨烈。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投资不要盲目迷信权威,任何时候都要冷静下来自己分析。巴菲特所说的情况和美国当时的市场是吻合的,但这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同样也并不一定适用于未来的美国。曾几何时,上世纪60-80年代,道指在600-1000点之间整整徘徊了20年,如果这时候用指数投资,和A股的效应差不多。
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指数投资在中国无法奏效?而现在这种情况是否正在发生改变?
你真的懂股票指数?
19世纪末,美国的查尔斯·道发明了股票指数,自此以后,股票指数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股票市场强弱的关键指标,但是很多人却忘了股票指数的基本定义。
所谓股票指数,通常是指一个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平均值或者是加权平均值,所以决定股票指数涨跌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样本,一个是计算方法。
比如最早期的股票指数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单纯的价格平均值。有的公司分红多,价格涨幅不高,有的公司分红少,股票价格涨得多,有的公司单股价格高,有的公司单股价格低,那就会对股票指数产生不同的影响。经过改革,目前,全球的股票指数基本上都是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获得。
所以,指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上对指数的影响已经逐步消退,但样本股的选取方案对股票指数的影响却长期存在。
第一,股票的进出机制会影响股票指数。我们以A股上证指数此前的样本股选取方案为例,改革之前,上市11日股票被纳入股指,而由于存在涨停板的限制,以及固定市盈率的限制,炒新股成为一种A股时尚,这就导致新股上市11日正处在新股价格的阶段性高点,一入样本股就开始拖累股指。
第二,样本的选取机制会影响股票指数。比如,成份股与全指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成份股的表现会优于全指,因为表现不好的股票会被剔除出去,相当于止损,而被新纳入进来的股票通常具有较高的成长性,所以成份股指通常具有更好的表现,符合强者恒强的资本逻辑。
第三,上市制度会影响待选样本。股票指数涨跌关键要看股票的好坏,如果上市制度阻碍好公司上市,股票指数如何好?在改革之前,A股上市公司对盈利、股权架构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很多新兴的科技公司并不符合,无法在国内上市,这就导致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国内的拳头互联网公司却没能起到带动股指的作用,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腾讯涨了几百倍,但却和A股并无直接关系。
长牛指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很多人非常好奇,美国股市为什么能够获得长牛?而A股却不可以。实际上,美国的长牛股指也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第一个条件是宽松。我们看一下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利率走势,大概就能够得到一些结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基准利率从最高的20%左右,一路下降到0%,利率有利于提高股票估值,进而带动股票指数的上涨。当然,除了利率的下降之外,还有持续的印钞,起到了通货膨胀的作用。
第二个条件是全球化。冷战结束后,全球正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而掌握了产业高点的美国得以将国内企业辐射到全球,市场潜力大大增加。可口可乐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新兴市场的发展让可口可乐获得了额外的市场空间,近些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逆全球化的发展,可口可乐的增长已经陷入了瓶颈。
第三个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带来的是什么?科技带来的是垄断,将利润集中起来。科技含量越高,分工程度越高,越意味着垄断,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垄断有利于资本的充分利用和效率。而美国在过去的信息革命中,诞生了一个个科技巨头,如英特尔、微软、苹果、Meta、谷歌、特斯拉等等。这些公司革掉的是很多小公司的“命”,并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壮大。美国6大科技具有在标普500中的权重与日俱增,这正是科技的垄断性带来的。
中国的指数投资为何不行?
中国的指数投资为什么不行?经济涨了那么多倍,股指却没怎么涨?
前面说到了一些,包括指数编制方案的问题,上市制度的问题,导致成份股质量不行,但这些问题都随着注册制的改革以及编制方案的修订正逐步得到解决。
实际上,中国的股指不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体制的原因,因为国有企业或者央企,不以利润为第一追逐目标。很多人说中石油为什么还会亏损,实际上这都是源于非市场化定价,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电力、电信、银行、钢铁、铁路、交通、煤炭等基础性行业中。这些行业本身就处在一个高度垄断的阶段,缺乏市场集中度上升的过程,同时由于受到价格限制,企业利润无法提高。
但,未来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因为国内正在进一步市场化改革,但是体制的原因无法改变,国企或央企的问题可能还是会长期存在。
除此之外,中国股票市场的散户参与多,市场受教育程度不足,导致投机性较强,市场的波动性较大,这就给了专业投资者获得阿尔法收益的空间。但随着投资者成熟度越来越高,机构投资者占比越来越高,基金投资者数量增多,市场的波动率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基金经理的主动作为空间在减少。
行业或主题指数ETF推动指数投资复苏
当前,中国的指数投资正在卷土重来,而重点就在主题或行业指数ETF上。
因为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以及上市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好公司在国内上市,股票市场的代表性正在日益增强。
而行业或者主题ETF可以适当规避国企、央企的问题,重点投资于一些自由度较高的行业。而新兴行业或者科技含量较高的很多行业,知识门槛较高,个人投资的风险较高,这时候行业或者主题ETF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芯片指数ETF、恒生科技ETF、科创50etf等等,这些ETF的规模正在日益壮大,并不比一般的主动管理基金差多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