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至1月19日,是新三板交易制度改革后的交易首周,整体来看,新三板交易总额有所下降,盘后协议转让交易量占比大。
南山投资创始合伙人周运南认为,从新制度实施的首周效果来看,集合竞价与做市转让一起,使二级市场价格逐渐回归公允性,盘后协议转让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做市转让无法大宗交易的致命弱点。
券商人士表示,新交易制度为改善流动性打下了基础,但新三板制度改革之路仍任重道远,短期效果有限,需要政策多管齐下。
成交额下降
据股转系统数据,在引入集合竞价交易的第一个交易周(1月15日至1月19日),新三板公司股票成交额为21.8亿元,其中,做市转让股票成交8.99亿元,集合竞价股票成交12.82亿元。
据统计,2017年,新三板股票周成交额多集中在30亿元至40亿元区间,集合竞价首周成交额低于该数值。和新交易制度实施前相比,新三板股票成交额、成交量均有所下降,首周成交额环比下降56%;成交量4.57亿股,环比下降63%。
同时,首周新三板各指数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1月15日至1月19日,三板做市指数(899002)下跌10.57点,跌幅为1.08%,三板成指(899001)下跌91.32点,下跌7.49%。截至1月19日,三板做市指数收于966.17点,三板成指收于1128.53点。
另外,集合竞价首周,新三板公司股票交易活跃度也有所下降,周成交额榜上,仅联赢激光(833684)和钢银电商(835092)成交额超过亿元,成交额分别为1.15亿元和1.05亿元。
申万宏源研究观点认为,造成首周新三板股票成交额下降,交易不活跃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有企业赶在新制度生效前协议转让股份,透支了近期的交易需求。
二是集合竞价制度压抑了部分交易需求,尤其是对交易活跃的基础层竞价公司而言,每天仅1次撮合对交易者极为不便。
三则反映出投资者的观望情绪浓厚,因为新交易制度并没有真正解决流动性问题,新三板投资退出路径不明,难以吸引外部新增资金入场。
从实操方面,周运南提出,集合竞价二级市场价格的盘面显示严重影响新三板盯盘,进而影响到了新三板二级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积极性,这也是首周市场交易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新实施的盘后协议转让“挑起了大梁”,贡献了大部分成交额。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1月15日,新交易制度实施的首个交易日,共有25家新三板公司进行了盘后协议转让,总成交额为2.76亿元,占市场总额的69.7%。在之后的16日至19日,这一数据仍保持在50%以上。
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组负责人彭海认为,从实际效果看,盘后协议转让确实能够起到大宗交易的目的,弥补了竞价交易与做市交易制度的不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