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新三板竞价交易怎么没有卖出(新三板集合竞价首日新鲜事多)

昨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新三板投资者老王晚饭给自己加了两个鸡腿。在这个市场上摸爬滚打了3年,他终于迎来新三板市场的集合竞价交易。

老王说:“那些烂股票终于价格回归,新三板向着‘公开、公平、公正’又迈进了一步,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老王还说:“看到今天的交易量比较低,很多人就会说改革是失败的,但我不这么看。我相信未来新三板的日成交量一定会突破百亿,其中大部分都是盘后协议转让贡献的。”

1月15日,新三板交易转让制度改革正式施行,近12000只股票在盘中采取做市转让或集合竞价转让,盘后采取协议转让。

这是一场狂欢。因为采取集合竞价转让的10000多只新三板股票,成交首日不设置涨跌幅。于是我们看到,有股票涨了149倍、99倍、68倍……不过这样的股票成交量都只有一手,“土豪”买家完全不够分,概率与买彩票差不多。

这也是一次洗礼。因为有股票跌的特别惨,都是此前在微信群里被中介广泛叫卖的“老股”。鹏海制药暴跌93.33%、普瑞特暴跌89.86%、中拓石油暴跌89.49%……倒不是说这些公司有什么问题,但此前它们的股价确实有些妖异。而这场中介自导自演的“独脚戏”里,公司本身可能也是受害者。在尾盘不能拉升的情况下,这些中介股第一次“洗尽铅华”,露出瘦骨嶙峋的容貌。

此前上海证券报记者已经多次提醒过大家: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违规交易。然而,昨天还是有“胆大”的投资者以异常价格操作股票,结果被股转系统麻溜地“杀鸡儆猴”。这只成交价格异常的股票,是来自基础层的三禾科技,在集合竞价转让方式下,该股票收盘时成交一手,成交价仅为0.1元/股,跌幅99.49%。股转系统迅速对这一异常现象作出反应,参与交易的买卖方都因“申报或成交行为造成市场价格异常或秩序混乱”,被限制证券账户交易三个月。

所以,我们再次提醒广大投资者,敬请关注上海证券报的相关报道,大吉大利,避免踩雷!

好了,来点干货吧。

新三板集合竞价交易首日,一万多只集合竞价股票有371只股票产生成交,盘中集合竞价转让的股票成交总额3592.87万元,这充分显示了大家“观望”的态度。不过,在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看来,盘中交易的数量不重要,关键是由此引导出来的盘后“大宗交易”(即盘后协议转让方式)。“大宗交易”需要一个定价依据,而这个定价依据就来自盘中的做市交易和集合竞价交易。不过,盘内交易要发挥“股价导向”的功能,同样需要时间。程晓明表示:“首先盘内交易的成交量和交易价格应形成稳定的曲线,这样才具有参照意义,这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尽管15日新三板股票成交总量不理想,但盘后的协议转让却“小秀了把肌肉”。15日,20余只新三板股票在盘后协议转让下共成交2.76亿元,成交额占成交总额的69.7%。按照股转系统的相关规定,集合竞价股票只有先在盘中产生成交价格,才能进行盘后的协议转让,这意味着近一万家采取集合竞价的股票,由于在盘中没有成交,而“无缘”盘后协议转让。未来随着采取集合竞价转让的股票陆续产生盘中价格,盘后“大宗交易”有望持续放量。

相关链接

新三板进入公允报价时代

集合竞价首日市场运行平稳

新三板正式迎来集合竞价交易。1月15日,集合竞价交易成功上线,从市场表现来看,首日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当日,挂牌股票共成交39573.5万元、8092.21万股。集合竞价股票盘中共成交3592.87万元、572.21万股;做市股票盘中共成交8412.99万元、2452.41万股。全市场盘后协议转让成交27567.63万元、5067.58万股。

2017年12月22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了新制定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转让细则》(下称《转让细则》)。根据《转让细则》,原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股票,其盘中交易方式统一调整为集合竞价。盘中时段的交易方式为集合竞价与做市转让两种,挂牌企业可自主选择。同时,与市场分层配套,采取集合竞价转让方式的股票实施差异化撮合频次,基础层企业每日收盘时段1次集合竞价;创新层企业每小时撮合1次,每天共计5次。

全国股转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从首日情况看,市场运行整体符合制度设计预期。集合竞价股票交易价格更趋合理,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盘后协议交易需求得到了释放,市场交易秩序整体良好。

据了解,为严肃市场纪律,全国股转公司15日对个别异常价格申报的账户采取限制证券账户交易的措施。全国股转公司密切关注投资者反映,及时了解投资者对新交易制度实施的态度,听取意见建议。对于当日市场上反映的券商端交易软件未及时更新的问题,全国股转公司已督促主办券商对系统进行完善,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便捷的转让服务。

股转公司统计显示,集合竞价第一天,10294家竞价转让的公司中,有371只股票发生交易。市场人士认为,目前集合竞价交易的买卖双方尚有观望情绪,不过能够明显看到,集合竞价报价的公允性在首日已得到体现。

例如,公准股份在15日暴跌。上海证券报曾在2017年11月27日刊发报道《公准解猪 一分钟宰三头的“神功”如何练就?》中指出,公准股份财报存在严重的造假嫌疑。随后,公司10位董监高全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但在过去的两个月,公准股份的股价仍然徘徊在高位,甚至一度达到30元/股。集合竞价交易首日,公准股份收报0.95元/股,全天成交4.3万股。此外,三禾科技15日收报0.10元/股,公司前收盘价为19.80元/股。

股价有跌亦有涨。记者注意到,暴涨的股票大都是由于之前的股价太“低”。比如中航太克,前收盘价0.02元/股,15日收报3.00元/股;还有优创股份,前收盘价0.01元/股,15日公司收报1.00元/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表现也是在“纠正”之前协议转让不合理的定价。

市场人士认为,在集合竞价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以及不容易操纵股价的情况下,已有大量新三板公司的股价快速回归至公允价格。这表明新三板正式走上了价值回归之路。

股转公司有关负责人还表示,本次交易制度改革,旨在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鉴于此次改革涉及投资者交易习惯的改变,制度效应需要后续市场运行实践予以充分释放。全国股转公司将对市场交易运行情况持续开展评估工作,加强市场监察,为后续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