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通过甄别央企和上市房企的财务数据发现,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房企在土地争夺中的底气除了源自自身品牌和资金实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银行的亲疏程度。事实上,部分优质房企获得的开发贷已经是银行揽储的“成本价”。如某知名房地产企业2016年中报显示,去年上半年,该公司长期借款的利率区间为4.41%-4.90%。
要知道,对于多数中小银行来说,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保持在4%-4.5%之间。也就是说,如果给“地王”企业融资,这些银行很可能是“贴本”放贷。即便不贴本,利润也是微乎其微,这对于“唯利是图”的银行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却是比比皆是。其原因就在于,银行在“地王”企业身上失去的利益,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补回来,甚至是加倍补回来。而这个渠道,当然是以中小实体企业为主的“弱势群体”了。
众所周知,多少年来,国内的银行一直都占据着“世界最赚钱银行”的宝座。如果按照贷款利润率来测算的话,可能每家银行都能排在全球企业排行榜的前列。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利润的来源并不是那些效益最好的市场主体和经济实体,而是原本就过得非常艰难、盈利状况不佳的市场主体和经济实体,特别是中小企业。从中不难看出,中小企业的融资负担有多么沉重。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央行已经向市场投放了100多万亿资金。按理说,应当出现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实体经济仍然面临十分严重的融资难问题。不仅如此,融资贵的矛盾也严重困扰着实体企业,阻碍了实体经济走出困境。原因何在?就在于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转向了少数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手中,且以接近和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发放,留下的空缺就由中小实体企业来填充了。甚至可以说,要不是为了弥补低价发放贷款留下的利润空缺,银行可能一分钱也不愿意发放给中小企业。
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事实是,虽然我国还没有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但是,从银行的放贷行为来看,甚至比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还要“自由”得多,甚至可以打着各种招牌,在利率之外收取各种各样的费用,吞食各种各样的利益。与民企争利,已经成为经济复苏和企业走出困境的最大拦路虎。
想一想,占用了主要信贷资源的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够得到银行贷款“成本价”的支持,其他企业还如何贷款融资?经济还怎么能够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企业还怎么去参与国际竞争?而这些占用了大量信贷资源的企业又因为赚钱太容易,大多没有心思和动力去创新,经济复苏的难度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说,面对“地王”企业可以按照“成本价”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除了进一步证明房价为什么降不下来之外,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实体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如此作为,将使得房地产绑架经济的矛盾更加突出,使我国经济、金融的风险更快地向房地产领域转移,最终可能会将风险转化为危机。这进一步告诉我们,目前经济问题的关键之一在房地产,核心在银行。能否解开这个结,就看银行有没有风险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了。而银行责任感尚需相关法规和有关部门的监管与约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