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搜特退债(NQ:404002)以15595倍的巅峰时速,仅一个下午,让协议转让价从0.001元飙至15.595元,成为二级市场一道无法忽视的景观。
而在几天前,3月18日,搜特退债价格从13.332元跌到脚底板至0.001元,由此获得“史上最便宜的可转债”称号。
当日,有人在搜特退债的评论区发言,愿意以原价百倍的价格收债,还有人想原价收购搜特退债,准备起诉搜特退债发行公司搜于特集团,及债券受托管理人华英证券,如果获赔成功,将索赔额55分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暴涨了15594倍,但3月20日搜特退债的成交额仅为1.89万元。
一,搜于特集团:ST搜特 到 搜特3,搜特转债 到 搜特退债
搜特退债发行公司是搜于特集团,于去年5月停牌退市,这位巅峰赛选手10月进入退市板块后,坐过山车是常态。
有媒体统计,去年10月23日,搜特退债单日涨幅超400%,今年3月13日,涨幅也曾高达2211.79%。魔幻的是,就在前两天,3月11日,搜于特发布公告:
公司陷入债务危机及经营危机,应于2024年3月12日支付的第四年“搜特退债”利息无法按期兑付。
搜于特集团2005年12月创立于东莞市,运营休闲服饰品牌“潮流前线”,2010年11月于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搜特转债(SZ:128100)是搜特(SZ:002503)于2020年3月12日发行的可转债,每年3月12日支付“搜特转债”利息。
财务资料显示,2020-2022年,搜于特分别亏损17.71亿、34.1亿、19.01亿元。2023年6月末,搜于特资产负债率高达150.83%,净资产为-19.06亿元,公司早已资不抵债。
22023年5月22日,搜特由于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低于1元,触发交易类退市条件,公司股票及可转债次日开市起停牌,这是推行全面注册制背景下,出清劣质公司的一个案例。随后搜于特于7月终止上市,8月11日,搜特转债跟随标的股*ST搜特进入退市板块。
10月20日,本次二级市场的巅峰选手搜特退债在退市板块首次出现,它的退债标的为搜特3(NQ:400198)。
如果本该在3月12日支付的债券利息后期仍无法支付,搜特退债就成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可转债面世以来,第一支实质性违约的可转债。
二,什么是可转债?
可转债,全名可转换债券,即可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顾名思义,首先它是债券,这意味着具有债券的利率收益。同时,它可以转换成可转债标的公司的股票。
中国发行的第一支可转债出现在1992年,是深宝安发行的宝安转债,总募资金额5亿。当时由于股民对可转债不了解,买卖也不是很积极,之后由于中国股市起伏较大,可转债的发售停过一段时间。
可转债虽然属于债券,但是利率非常低。搜特转债第一年的利率为0.4%,此后利率逐年增加,不过即使到第六年也只有2%,收益远不如银行定期,而且风险还低。所以,购买可转债的债权人都不会以到期拿那可怜的利息为出发点,而是中途转化成股票。那为什么不直接买公司股票呢?
(2020年3月,搜特发行的“搜特转债”利率)
想象你身在2015年的股灾前夕,在股市蒸蒸日上的时候,大爷大妈都进入股市,而你却买入了某家上市公司刚刚发行的可转债。眼看着公司股价都涨冒烟了,你也纹丝不动,像其他人一样,誓言要将最后一个铜板收入囊中。谁知,第二天就来了一个大跌,谁甘心收益打折呢!果然第二天反弹了一下,大家都坚定了牛市的信心,继续持有。然而从第三天开始,股市就在不断地暴跌中度过,所有人都懵了,也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家的股票资产膝盖级缩水。
好在你持有的是公司的可转债。虽然你没在股价高位时进行债转股卖出,赢得这次天赐的暴富机会,但你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在这次股灾后输的倾家荡产。你依然可以继续持有公司的可转债,就算公司的股票反弹无望,你也可以等到债券到期时拿到本金和利息,当然,代价就是时间和机会成本。
可转债在这种不断波动的熊市里,兜底效果很好,这也是许多人购买可转债的重要原因。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
可转债本质上是上市公司的一种融资手段。一个公司为什么要融资呢?一个是自身业务遭遇滑铁卢,需要借钱度过危机;二个是想走出舒适区,发展新的业务,做大做强。
不管是哪种,都意味着未来的风险巨大。这次的主角搜特发行的搜特转债显然属于第一种,借钱并没有改变它的境遇,不仅公司退市,债权人无法转换股票,而且公司也资不抵债,第四期的利息都无法支付,这意味着投资者的本金都无法收回。
对于缺钱的公司来说,可转债是优质的融资方式。企业要向强势的金融机构借钱,机构会根据企业风险确定贷款利率,风险越高,企业的还贷压力越大,而那些有大坑的企业,就算利率再高也不可能借到钱。这时候,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优势就来了。
从理论上说,上市公司只要支付比银行定期还低的利率,就可以借到钱。但实际上,就像上面提到的,来二级市场的人,都带着两只手,一手备着现金,一手揣着梦想,通向彼此的财富自由之门。所以,除非他忘记了(确实有这样的新闻报道),导致最后持有到期,只拿到低的可怜的利息,不然债权人一定会行权。这意味着,上市公司连那0.4%的利息都不用付,不仅绕开强势的金融机构就拉来了融资,还找到了许多同呼吸共命运的股东。相对于金融机构弱势的多的小散来说,他们能做的就是查看公司画出来的财报,相信明天会更好。
可转债有一个好处是,公司破产时,作为公司的债权人相比股东有偿还的优先性。
购买可转债还有一些风险,虽然看起来让人啼笑皆非。
上市公司可以对可转债发起强制赎回,这有两个条件,第一种,可转债在上市半年进入转股期后,连续30个交易日内的股价有15个交易日大于等于转股价的130%,公司即可发起赎回。因为强赎的价格就是票面价格加上利息,相比市场价肯定是血亏的,所以一般都是在强赎日前进行债转股,换成股票。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可转债剩余赎回的数量过少——一般是低于3千万,可能会触发强赎。一来是为了避免少量存续的转债徒增管理成本,二来也是为了避免庄家控盘。这次的搜特退债因为价格太低,导致1.89万元的成交额就达到了万倍的起伏。
虽然上市公司在其可转债强制赎回前都会密集公告提示,但事实却是,往往会有一部分投资者在强制赎回前未做转股操作,从而导致巨额收益没有兑现。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合常规的现象,主要由于近年来可转债市场比较火爆,吸引了大量不熟悉可转债规则,尤其是强制赎回规定的新投资者进场。
三,可转债误区:比股票涨的多、跌的少
一些平台上,有人写文章总结了可转债的特点,认为可转债涨的比股票多,跌的比股票少。
仅从可转债拥有的属性上看,由于具有兜底功能,它比其对标的股票要抗风险,理论上可以实现与股票同涨,跌的时候也不至于丧失本金。但实际上,即使不考虑公司破产、资不抵债的情况,也基本不可能实现比股票涨的多、跌的少。
以北陆转债(北陆药业发行)和惠城转债(惠城环保发行)为例。可以看到2月21日,北陆药业涨幅远大于北陆转债,作为反例,惠城环保的涨幅却小于惠城转债。所以,认为可转债涨的比股票多是片面的,跌幅同理。
虽然可转债与股票挂钩,但它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这种独立空间决定了可转债在走势上跟股票趋同,但具体涨跌幅上却并不一致。
虽然可转债在交易的中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从发售日到截止日,总体的涨跌幅一定是跟股票的涨跌幅相当,否则就存在套利空间,由于二级市场的价格是公开的,所以这种空间基本不存在。
(川投能源与其发行的川投转债 按月走势图,2019年12月到2024年1月)
川投转债,发行面值100元,2019年12月2日上市,2024年1月26日最后收涨180.83元,总体涨幅80.8%。
同期,川投能源,2019年12月2日,开盘价8.43元,2024年1月26日,收盘价15.22元,期间总体涨幅80.5%。
最后,虽然可转债看起来比股票有一些优势,但从分类上说,可转债属于可转换成股票的企业债券,它比银行债券、政府债券、国债的风险要大的多。需要借钱的公司,不管是给自己填窟窿,还是发展新业务,都面临巨大风险。如果像搜于特集团这样最后资不抵债,到期无法还本付息,债券价格从100跌倒0.001,基本上就沦为废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