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在北京注册成立,注册地址为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丁26号,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全国股转公司”)为同一地址。9月5日,北交所宣布完成工商注册,全国股转公司为其单一股东,注册资本为10亿元。仅仅是北交所的注册地址——金融街金阳大厦,就有丰富内涵。
9月2日,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北交所横空出世。关于北交所的重要论述——“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广为人知。而“新三板”“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尤其是与中小企业紧密相连的“专精特新”,正是理解北交所的一把钥匙。
一
被称为“新三板”的全国股转公司成立于2012年9月20日。仅就其带有“全国”字样名称来说,全国范围内就很难找出第二家,这比“中国”字头的名号更为稀缺。包括中登公司、上交所、深交所等7个股东的构成,这是一家带有顶层设计意图的机构。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北京资本市场的N种可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有意争取证交所的城市,都落在了后手。
新三板自2013年正式运营以来,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2019年12月以来,推出了设立精选层、建立公开发行制度、引入连续竞价和转板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2020年7月27日精选层正式设立,并开市交易。一年多来,总体运行平稳,各项制度创新初步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吸引了一批“小而美”的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交易,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设立证券交易所打下了坚实的企业基础、市场基础和制度基础。
中国证监会表示,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建设北交所,更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市场功能方面,北交所服务对象是“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小企业,通过构建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到北交所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充分体现市场包容性和服务精准性,强化各市场板块之间的功能互补,不断扩大资本市场覆盖面,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俗一点讲,北交所其实就是新三板精选层的升级版,因此,这才叫“深化新三板改革”,北交所诞生的由头就在于此。
截至9月2日,新三板挂牌企业7304家,精选层66家,创新层1250家,基础层5988家。这意味着首批登上北交所的将是新三板精选层66家企业。
二
“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小企业的著名论断。统计表明,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主要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贡献了60%以上的GDP;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人口就业;贡献了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北交所的建立,就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服务的。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其中,“专精特新”又与中小企业紧密相连。
2011年7月25日,工信部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中首次提及“专精特新”概念。同年9月23日,工信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2018年11月26日,工信部发出《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
2019年8月26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进入2021年后,培育“专精特新”工作全面提速。
1月23日,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出《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促进上下联动,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3月11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7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他勉励各位企业家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是“专精特新”首次出现在最高决策会议之中,且与解决“卡脖子”难题直接关联。
根据工信部统计,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4672家。8月21日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前两批总和。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九成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在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中,已有311家在A股上市,其中创业板上市就有133家。另外还有近80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北交所无疑可为这些小巨人企业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服务。
三
设立北交所,更不乏国家总体战略和南北方协调均衡发展的权衡和考量,同时符合国际国内“双循环”和共同富裕的时代需要。
从2020年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南强北弱”的现象十分明显。在省市区前十中,除了山东、河南位列第三和第五之外,其余全部在南方。在城市前十中,就表现得更加明显,除北京外,北方城市无一入列。南北两极分化现象也表现在各个层面。
以工信部公布的467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看,排在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北京(264家)、上海(262家)、宁波(182家)、深圳(169家)、天津(130家)、重庆(118家)、成都(107家)、青岛(97家)、厦门(79家)、东莞(79家)。在北方城市中,除北京外,只有天津和青岛入列。从绝对数量来看,北京和上海更属于超一流城市。
作为首都,尽管北京并没有定位为全国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但在这种背景下,引领北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变得十分重大。更何况,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云集的北京,早已成为国内科技创新创业的重镇,包括区位优势在内的综合竞争力在国内难出其右。无论是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北京都是内地第三个交易所的不二之选。以天津经济为例,尽管曾有“面朝大海还是面朝北京”的灵魂之问,而在北交所成立之后,”胸怀大海、心向北京”是必由之路。
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代表着无限可能。北京尽管是央企最多的一线城市,但随着大多数央企已经完成上市,未来在此方面的资源将十分有限,一些央企还将疏解至雄安新区。但在北交所建立之后,北京的经济地位得以强化。随着北交所的运作,北京孕育的众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首先受益,以此为驱动,北京将辐射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北方科技创新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