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不等于程序化,程序化不等于高频#头条创作挑战赛##记录我的2024##量化交易究竟是不是交易者的天敌?##期权程序化#
近日量化交易又掀起一波讨论热潮。有人骂,因为市场行情不好,要找个发泄窗口;有人嫌,觉得村里给的政策不解决问题;也有少数人出来说公道话,但似乎多数韭菜不怎么买账,因为亏钱了怎么说都不爽。
说说本号的看法。其实之前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了,今天再次“老调常谈”探讨一下。
首先,量化交易范围极广,包含程序化交易,并进一步包含高频交易。
一个止盈/止损的设定、一个具体进场点位的标准选择、一个资金盈亏规则的执行,都属于量化交易的范畴。说白了,任何一个交易者(哪怕是韭菜、小白),只要有一个最简单的交易计划、并且执行了,那就一定是在做“量化交易”。
那什么不是量化交易?用排除法,激情交易、恐惧交易、盲目交易、冲动交易、盲信交易……,那些完全不看任何指标、信号,不做任何止盈、止损,没有将交易的发起和终止落实到数字、数量、比率的交易,可以统统归类为非量化交易。
其次,程序化只是量化交易的一个分支领域,目前在国内,只占所有交易的少数部分。
目前国内多数交易者是散户,虽然在资金规模上机构可能更具优势,但在交易主体数量上,显然散户具有绝对优势。而且统计显示,散户中多数人的资金规模都偏小,且专职从事交易的人群更少。由此,决定了在程序化交易仍有相对较高门槛的国内市场,多数投资者无法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
那么,散户投资者能不能用上程序化交易呢?单纯的程序化本身并不难,市场上现在也不乏向散户提供所谓“自动交易”、“AI交易”服务的卖家。且不说那些软件卖家拥有那么“牛B”的程序,为何不自己玩。单说目前的交易制度下,T+1、10%涨跌停、做空门槛高……,散户拿到的程序化算法,无非是在择股和进出场信号方面做做文章。倘若天不假时,市场总体长期低迷,即使再厉害的程序化算法,在这只能做多为主的市场上,从概率上来看总体的盈利预期也好不到哪里。
再次,高频只是程序化交易的一个分支领域,能在这个领域掀起风浪的机构,并不是算法多么“牛B”,而是制度漏洞给了他们一个红利期。
其实,高频交易的逻辑和量化、程序化是有区别的。它只是单纯地利用了速度优势来收割微小差价,与多数通过概率优势和资金管理差异来赚取差价的交易,不属于同一概念。而这种“速度收割”,又与使用者的资金实力和交易平台(券商、期货公司)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相关。进一步分析,是现行的制度允许交易平台提供歧视性的服务,才导致了“速度收割”的存在。
所以,高频交易虽属于程序化的分支领域,但它其实是基于资金实力的先进技术叠加了制度套利,而杂交出来的“交易畸形”。不过,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它在全世界都得以大行其道,交易公平在利益面前,啥都不是。
最后,这种制度漏洞导致的不公平,在不成熟的国内市场,无处不在。
解决之道自然是有的,但什么时候完全解决,却不是一介韭菜能妄自揣度的。如果从交易平台入手,方向肯定没错,但一蹴而就也不现实,而且根源其实是“顶层设计”。
对于离不开这个市场的投资者而言,与其等村里给个说法,倒不如努力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没条件高频,就先从程序化入手;没有程序化能力,至少先做一个基本的量化交易体系。时代变了,传统的“炒股赚钱”方法也要升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