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炒股票有一招叫高抛低吸,是为纵横股市无双秘技,类似于游戏开挂那种。如果你把这招练熟了,再配合炒短线快进快出,岂不是可以赚到没朋友,一天24小时爽歪歪。
赚钱4小时,数钱....呃...20个钟......


但是有个问题,为什么股市绝大部分人都是亏的呢?比如说,高抛低吸,价格高了就抛,低了就买,很简单嘛。按说炒股也是技艺的话,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学不会呢?
毕竟,转行做IT,学编程只要培训四个月;淘宝很火的时候,转行做美工,学会PS也只用半年;就算来点有艺术含量的,转行摄影师,学个一年也够了啊。
那学个炒股技能,两三年怎么都够了吧?
然而,遗憾的是,有些老股民,苦心钻研二十年,技术精益求精,成为股市老司机,资深市场老工匠,但却还是亏得一逼呢?为什么呢?
一切可能还是得从源头抓起,有些事情如果方向就没对,那做再多努力都是浪费时间。搁现在话,叫选择大于努力。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外国的投资者近几十年还活得好的,几乎都是看年报的投资者,而不是搞技术分析的。
最后剩下的都是些巴菲特、大奖章、彼得.林奇,那技术分析投资者哪里去了?当然,技术分析在曾经也大放异彩过,像利弗莫尔、江恩也曾是花街的一时风流。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岁月更迭,时间最终让一些东西成为了记忆,让一些东西历久弥新。

说说我所理解的技术分析。
做技术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技术分析很难。
技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并且让系统完美运行实现稳定盈利,但这很难,超级难。说十年磨一剑,甚至十年都磨不好一剑也不为过,这条路上失败的人太多,一将功成万骨枯。毕竟,技术分析本质上是从市场赚钱,而不是从公司赚钱,市场上的钱,更多是来自于其他交易者。这是一种博弈,或者说投机,而非投资。这也是为什么我几年前就放弃专攻技术分析的原因,毕竟我跟大多数人一样,不擅长博弈。
第二个问题是,技术分析的前景咋样?
杰西.利佛摩尔时代是花街技术分析的顶峰,他所达到的高度,其他分析至今也没达到过,但他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饮弹。即使是同时期超牛逼的江恩,死后留下十万资产大抵也是卖书所得。自此之后,技术分析在市场上受追捧的程度便江河日下了。
A股市场,近年逐步从靠技术分析捕捉买卖点,到看研报决定是否投资,都是很明显的转变。同时,从其他资本市场的历程来看,这种转变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A股市场起点高、发展快,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将国外的百年征程大幅浓缩了。
再从长远了说,技术分析更多是在短线使用,而短线博弈,往往代表着更多的摩擦成本。
适度的投机能活跃市场,但过度的投机,只会使市场陷入零和甚至负和博弈。
无本之木不能发,无源之水不能长,这也是美股为什么到如今波动率低迷、散户死亡殆尽,从而指数长牛的原因;也是近年A股市场基金越来越火,散户比例越来越低的逻辑,因为在短线博弈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进去玩几乎都是不断割肉,越来越“身轻如燕”,而长线持有又拿不住,所以还不如把钱给基金,让基金来做。

从基本面出发,时间太过漫长,等不及赚钱又怎么办。
如果从基本面出发,在牛股身上吃中线波段,这样在策略上能回避大幅回调,同时通过间断性投入,把握牛股的局部行情。本质上依然是个股的长线投资,只是通过间断性投入规避大幅回调而已。
当然,行情没人看得准,有规避必然有遗漏,这不可避免,而操作错了(止损)还可能低抛高吸,哈哈哈。
在具体运作上,则是通过功课来制定买卖策略,目的是10次中命中6次,且止盈必须大于止损。那依靠这套策略建立稳定的投资体系,是极有可行性的。
而随着功底渐深,以及资本积累,逐步将中期投资跨度到长线投资,则是一条比较稳健的路。
至于基本面结合技术面,对于波段来说,也是需要一些,毕竟面临择时问题。
只是,逢大风险,该止损,必止损,这也是中线的意义所在。
说说今天。
貌义战有点安静下来的节凑,昨晚美股反弹比较猛,今天应该不会惨了。但风险还是没有解除,第一不动,第二轻仓,爱赌博的就随意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