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作了5年以上的人,“成长”就会是一个很关键的命题,这个时候选择一个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公司,长期收益才能最大化。对于工作5年以下的人,主要还是在打基础,一般首选是大平台大公司。这篇文章主要是给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看的。
刚好周末读到费雪的经典之作《怎样选择成长股》,书中讲了寻找优秀股票的15个原则。读的过程中,忽然意识到,我们完全可以从投资人的视角,去理解如何选择优秀的成长性公司。
我把一些比较关键的点记下来了,也附带上自己的解读,具体如下:
第1条:这家公司是否拥有一个具备良好市场潜力的产品或服务,使得公司的销售额至少在几年之内能够大幅增长?
解读:这里主要是要警惕一下那些因短期的风口而兴起的公司,很多时候这些风口时间很短,以至于风口一过,公司很快就打回原型,比如几年前的团购、区块链等。所以,当你看待一家公司的高速成长时,应该以5年为单位来思考,5年后,这个行业还在吗?
费雪说,那些能够保持数十年高增长的公司,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幸运而且能干”,另一类是“因为能干所以幸运”。风口加持时,很容易误判前者,而后者是很容易判别的。不知道怎么选择时,选后者肯定错不了。
第2条:当公司现有的最佳产品的增长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时,管理层是不是有决心继续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以便进一步提高总销售额,制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解读:很多大公司,在上一个阶段极度成功,但是有可能管理层开始满足于现状,失去了创业时的斗志。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公司一直在啃老本,内部也没有什么新的产品或业务跑出来。这种情况下,公司一般会趋向稳定、固化甚至内卷化,你加入进去,也未必会有多大的机会。而有些公司却刚好相反,管理层斗志昂扬,不断地突破向上。
具体可以分析一下公司当前的现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以及观察老板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反应,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是不是有决心,基本上就清楚了。
第5条:这家公司有没有足够高的利润率?
解读:前些年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热钱多,大家是不怎么关心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效益的。这几年经济环境不好,企业的赚钱能力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从投资的角度,费雪认为利润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利润率与经营管理等很多因素有关,从打工人的角度,我认为看一个指标就行了——毛利率。
毛利率代表了公司赚的是容易钱还是辛苦钱。赚辛苦钱的公司,通常对扩大业务规模会比较谨慎,相对来说公司福利待遇方面也会比较抠门。A股里毛利率最高的好像是茅台,达到90%多,有些行业毛利率只有个位数,赚个钱真的是苦哈哈,员工也只能跟着苦哈哈。
毛利率高的话,即便经济下行或者外部环境发生恶性变化,公司也更容易存活下来,直到柳暗花明。毛利率低的话,公司抗风险能力会比较弱,一旦极端行情发生,公司不得不裁员应对,甚至被挤出市场。
第8条:这家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之间关系很好吗?
解读:看起来这个问题跟打工人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关系也很大。高管之间有矛盾,内部运转效率肯定会降低,部门协作也会变得艰难。判断方法很简单,找人问问这家公司是不是有复杂的派系。如果一家公司派系林立,大概率就说明高管之间不像表面那样和睦。
一般高管之间关系融洽的公司,往往高管对CEO怀有很强的信心。大家紧紧的团结在CEO周围,团队斗志昂扬。对这家公司内部情况不熟的话,可以找内部人问一下,他们是否崇拜自己的CEO。
第10条: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会计记录做得如何?
解读:如果是非上市公司,外人是看不到它的财报的,如果是上市公司,非财务人士也很难看出端倪。但是费雪讲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如果一家公司,对于它的各项业务数据,不能清晰的归因的话,那么它大概率是管理不善的。德鲁克说过,“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 相信做过数据分析、增长或者经营过企业的人,对这一点都深信不疑。
糟糕的企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它在A事情上成功了,它却错误的把原因归结为B。这种企业成功,往往是因为运气好,那么它将来也可能能因为运气而衰落。我们可以从公开报道里找出他们CEO的讲话,来加以研究和甄别。
第12条:这家公司对利润有没有短期或长期展望?
解读:费雪的本意是说,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否有长期主义,是否对员工、对客户、对供应商,都很短视?比如压榨员工工资、对待客户和供应商斤斤计较、过于刻薄。
比如压榨员工工资、对供应商严苛,确实对公司短期利润有利,但是长期来看也容易失了人心。智慧的老板,懂得与人分利,来换取长期的合作与信任。
第14条:管理层是不是向投资者报喜不报忧?业务顺利时口若悬河,而在出现问题或发生令人失望的事情时三缄其口?
解读:有些公司的管理层,确实不太能坦诚地面对不利因素,喜欢报喜不报忧,甚至刻意有诚信欺诈的行为。
首先一定要远离有欺诈行为的公司,这种公司对股东、对客户都不负责人,怎么会对员工负责呢?
其次,每个公司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坦诚面对、大胆讲出来,反而能赢得大家的信任,也是一种强者的心态,并且会真正的去推动改进。只有弱者才会遮遮掩掩,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短板。
以上就是如何从投资人自上而下的视角,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线索,去分辨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加入的方法。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网上查找公开资料、社区论坛交流贴、熟人打听、面试抛问题等方式获取我们想要的线索,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以往我们找工作,更多的是扮演”卖方“的角色,更多聚焦于如何兜售自己,但卖方心态天然的很难审视买方的不合格性。而且即使我们头脑清醒,想要擦亮眼睛去了解企业,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天然的也拥有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我们无法透彻的看到它不好的一面,它却可以通过你的简历,把你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有了上述方法和视角,我们就在”双向选择“上多了一些可能,起码可以避掉一些不必要的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