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笔者是在魔都某银行从业多年银行从业者,主要从事小微企业贷和零售贷款板块,通俗一点说就是给小老百姓做做经营贷和消费贷,客户从上班族到做小生意的老板们,还是比较有烟火气且平易近人的。随着我慢慢的从客户经理做到分行普惠金融产品经理,我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许多贷款中介以及 被他们控制乃至洗脑的客户们。尤其是我接手普惠金融的合规管理之后,看到了许多被贷款中介胁迫、蒙骗、坑害的触目惊心的案例。
想我当年也是看过许多遍银行圣经《半泽直树》,也有过半泽直树想要支持小微企业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银行人的一腔热血。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实教会了我许多无奈和妥协,但我仍然希望能写点东西,对还不了解贷款中介的水有多深的读者们,至少看过之后,能够对贷款中介心生警惕,便是善莫大焉了。
正文:
一、什么是贷款中介
贷款中介有很多别称,诸如“居间”、“掮客”、“渠道”等等,从这些称呼也能看得出,贷款中介本质上做的是一种中介服务,即为借款人在银行或类银行金融机构(消金、融租金租、民间、小贷)等机构贷到款,而后收取中介费/服务费的组织或个人。由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常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加上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都存在着”短“、”小“、”频“、”急“等特点。导致平时对各家银行的产品和政策不够熟悉的借款人们,一旦有了融资需求都不知道该找哪家银行,这也就孕育了贷款中介们生存的土壤。
贷款中介号称“比银行更懂客户,比客户更懂银行”,从现实角度上说,我不得不很痛苦的承认事实确实如此。内资银行高高在上的金融知识壁垒,流于形式的金融知识宣传,某些银行人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小微企业/个人客户傲慢而不耐烦的服务态度,让“形而下”贷款中介成为了“不怎么懂还想贷款”的客户与银行间沟通的桥梁,贷款中介有的背靠中介公司,有的干脆就自己做“背包客”,他们通过电销、陌拜、扫楼、转介等方式获取客户信息。他们穿梭于各家银行之间,了解银行产品政策,为客户设计融资方案,整理材料向合适的银行申请贷款,实时跟进放款进度,最后确保客户拿到款项。
二、贷款中介的套路以及存在的风险点
然而上面第一段说的都是理想国里的贷款中介,正如前文所说的,贷款中介存在的原因在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然而你们有没有想过,贷款中介和借款人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相对于借款人尤其是一些好骗的或者被洗了脑的借款人来说,贷款中介只是看似和善实则吃人不吐骨头的笑面虎罢了。
实际意义上由于贷款中介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常年处于合法和违法间的灰色地带。一些心思活络的贷款中介便与不道德银行客户经理合作化身为一张天罗地网,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微企业/个人客户的张开了去。贷款中介主要套路和存在的风险点如下:
1、信息盗用风险
在这里所说的信息盗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贷款中介对银行信息的盗用,二是对客户信息的盗用。
(1)盗用银行名义
不知道大家生活中有没有接到过类似的电话“X先生您好,我是XX银行签约中心/合作中心/助贷中心,现在有一款利息低到2.几的贷款产品,最高额度可以到100万元,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这就是最常见的电销类贷款中介的套路,通过不知道哪里拿到的客户信息进行电话轰炸而精准筛选客户的模式。
但实际上这些给你打电话的人并不是他所声称的“xx银行”的人,“xx银行”大概率也是不存在所谓的签约中心/合作中心/助贷中心这类机构的。但通过冒用银行的名义,可以迅速拉进贷款中介和潜在借款人之间的距离,而这种行为显然是违法的。
(2)盗用客户名义
换个角度来说,作为贷款中介潜在客户的如果接到了此类电话,当你不缺钱的时候可能会选择直接挂掉,或者礼貌的拒绝,心情不好的时候大骂对方一顿然后挂掉。但对于一些有贷款意愿的,或者是缺钱到走投无路的人来说,这种电话却宛如天籁之音。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找到你的电话,精准定位你的信息的?有没有一种可能,你的个人隐私已经泄露成了筛子?
2.材料包装风险
请大家再仔细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客户想融资的时候才需要找贷款中介?华为、比亚迪如果缺钱了,直接去找银行就是了。哪怕不是龙头企业,就说上海范围内这些小而美的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如果缺钱了会有各路银行上门排队送钱,更不要说实际情况更可能是这些科技企业从创投那里搞来的钱趴在账上都不知道该往哪里用。
如果你是一名小微企业主,对自己的企业经营不够自信还想去银行融资,很不幸的,你的这种想法正中贷款中介的下怀。只要你答应了他们的费用,以专业贷款中介的能力,可以轻松把全套贷款材料几天之内搞出来。只要你提供一个房产证、一个身份证、一张营业执照也就差不多了。其他的报表、流水、合同、经营场地、受托支付对手方材料等等的东西都不用你操心,流水可以PS,公章可以私刻,受托支付方可以找自己熟悉的或者干脆贷款中介自己开家公司做法人代表,自己收款。
且不说这些行为涉嫌骗贷,可能会面临贷款收回影响征信乃至刑事立案。就说在此过程中,贷款中介很可能会以你材料不全/资质不好/银行不好批等名义再跟你索要好处费,而这个时候的你已经停在杠头上,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贷款中介拿到钱与不道德的银行客户经理们五五分账,而可怜的小微企业/个人客户又被宰一刀。
3.受托支付方风险
成年人应该要懂得一个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贷款中介帮助你联系银行、准备材料(甚至是包装材料)、找垫资方等等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跟你收取所谓的“中介费”、“居间费”。这个费用目前上海市场上官价抵押贷有所谓的“3个点全包”(垫资费用按天另算),也有见过傻一点的资质差的借款人抵押贷前后加起来被收了10%。而信贷就取决于借款人的缺钱程度和易拿捏程度,我最高见过有被收了借款金额的28%中介费的客户来银行投诉的。
那么中介费支付的方式是什么?当然不是等借款人拿到钱了再把说好的费用按比例转给贷款中介,人性都是贪婪的,借款人拿到钱了为什么还要理贷款中介费呢?
所以贷款中介就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尤其是经营贷资金需要有贸易背景做受托支付的特点,自己开公司做收款方,伪造贸易背景骗取银行信贷资金(被银保监列为典型的丁某某,就是开公司集中收款做的太显眼而被制裁的)。但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贷款中介作为收款人,收到了借款人抵押房产从银行借到的大笔信贷资金,然后卷钱跑路了呢?借款人要还银行利息,却没有实际使用或者讲的更不好听一点,没有实际收到这笔钱。一旦还不出一样要被拍卖房产列为失信人。
李云龙有句话“老猫枕咸鱼”。不管什么时候,把钱放在别人尤其是非官方信誉的机构和个人那里,都是风险系数非常高的事情,请大家谨记、切记、牢记!
4.征信修复风险
关于这个风险,先说个大前提:人行征信基于银行上报的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构成,贷款中介没有任何能力去给你修复人行征信。所有告诉你能洗白征信的人都是骗子!!
无论是一时手头紧还是疏忽,现代人只要借过钱,消费贷也好、经营贷也好、信用卡也好,很可能都会出现征信逾期,重视信用记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已经发生的逾期却是“往者不可谏”。面临影响个人征信从而难以获得贷款的情况也只能追悔莫及,也就给了贷款中介帮你“洗白征信”的机会。
所谓的洗白征信有两种流派,一种是“征信修复派“,一般的套路是告诉你我在人行/某银行/上面有人,给点费用我去打点一下,就能把征信黑户洗白。这种骗术是不可能给借款人带来实质服务的,往往是拿到“打点费”就跑路失联。第二种是“征信洗白派”,这种教派是当前比较常见的套路,即贷款中介在充分了解某银行贷款对征信的申请要求(比如两年连三累六,意思就是近2年逾期单期最长不得超过3期,加起来不能超过6期)。然后就找征信虽有逾期但逾期期数符合要求的借款人,骗他们说你们征信不符合要求,需要拿点钱打点银行上面的人给你们做个“白名单”特批才行。对于银行审批条件不了解的借款人往往信以为真,交了打点费顺利批出贷款还以为贷款中介从中做了多大贡献。
被卖了还给贷款中介数钱,属实可怜可叹可悲。
5.垫资风险
从官方角度来说,垫资是不合规的,但抛开大道理不谈,垫资却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无论是抵押贷还是信贷、经营贷还是消费贷,只要打算从A机构转换到B机构,哪怕已经拿到了B机构的批复,从A机构还款到B机构放款,总归是要有一段时间的“空窗期”。而大额贷款资金转换产生的“空窗期”也是被贷款中介盯上的重点领域,贷款中介和垫资方往往是不分家的,垫资方也只不过是民间高利贷换了个好听的名字罢了。
还是以上海目前的垫资市场价来说,相对知名一点的大机构垫资费用在万6-万8/天,小机构则要在万8-千1.2/天浮动,按年化利率计算,我听说过的市场最低价也要21.6%,最高可以达到40%以上,妥妥的高利贷了。也就是说即使以最低利率计算,100万垫资一天的费用也在600元以上。而只要你找的垫资方是贷款中介推荐的,就会出现一个情况:成功垫资后,借款人就成了案板上的肉,能多切一刀就是一刀。贷款中介会以各种理由串通不道德的银行客户经理以“账户监管”、“系统问题”、“审批问题”等等你半懂不懂的五花八门的原因来拖延放款时间,垫资费用的高利率能多吃一天就是一天。
这种活在每天损失大笔钱还不知道是否能放款,放款后是否能拿到钱的恐惧和焦虑中的感觉,真的好受吗?
三、如何才是正确的借钱方式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银行是不理解的,是高门大户,是某些恶心的从业者们门难尽脸难看的拒绝,更有甚者像《半泽直树》里大和田对半泽直树的父亲那样的情况我也见到过。前文也说过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中介横行于世。那如果抛开贷款中介,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正确的在银行借钱?
非官方科普,也不想讲大道理,想一出是一出,只说几个比较有用的点:
1.交几个银行从业的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命题,日常生活中交几个银行从业的朋友,无论是亲戚、朋友、同学等等挖掘一下资源,哪怕你的朋友在银行里是普通柜员或者某些后台岗位,跟贷款端完全不搭边。但如果在你有借款需求的时候,他/她可以帮你转介银行里真正懂的人来帮你解决问题。
如果你是小微企业主,无论你当下有没有融资需求,现金流是否紧张,一定要多和银行保持良好关系,不同银行的客户经理微信等联系方式要多存一些,来拜访的银行人名片也不要扔。不要觉得这是“无用功”,多了解一下各家银行的政策,即方便“货比三家”,找政策最好最符合自身需求的银行进行合作,又能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比如有紧急的资金需求或某合作银行突然断贷、抽贷)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到替代银行寻求解决方案。
从普遍情况来说,银行从业者相对于贷款中介一定更加“爱惜羽毛”,因为银行受银保监会(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监管,而贷款中介是灰色地带。银行从业者的信誉度相对会更好一些,所以请记住,直接与银行沟通,一定比委托贷款中介跟银行沟通要好得多。
2.养成适度用信的习惯
适度用信不代表一定要借钱消费,但做一些准备金额度总归是不会错的。在社融持续萎靡,大家都不愿意借钱的当下,各家银行已然卷的你死我活,让普通人借钱变得简单许多。如果是日常消费需求,可以准备1-3张额度适中的信用卡,纯线上申请的消费贷额度也可以预留1-2笔已备不时之需。像纯线上申请的消费贷产品一般挂钩的是公积金、征信等数据,如果出现失业等突发情况,等到急用钱的时候再申请授信额度,是否能申请成功便未可知了。
如果你是小微企业主,非常不建议只跟1家银行进行合作(我就见过跟1家银行合作13年的企业,换了新行长以后关系恶劣不给批续授信给现金流拖垮的),而是应该多申请几家银行的授信,但不要足额提用。举个例子,如果A企业流动资金缺口500万,可以分三家银行一共申请1500万额度,每家银行视关系好坏、利率高低、用信条件等因素支用一部分贷款凑满500万,而不是找一家银行申请500万用满完事。
简单地说就是在“手上有粮,心中不慌”的同时,要让银行也能为了你“内卷起来”。
3.不要借钱送给别人用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对于普通打工族来说,如果有亲朋好友来借钱,如果你手中有闲钱,认为能收回来钱的情况下,借不借是自己的自由。但绝不建议撸低息消费贷借钱给别人的情况,无论是侠义心肠还是贪图利息,民间借贷的浑水都不是普通人能拿捏得了的,哪怕有房屋抵押车辆抵押等等,也很难想像处置财产的流程有多难扯皮,有多令人身心俱疲。
另一层含义也是针对小微企业主的,虽然官方大道理是要求所谓的“贸易背景真实性”,但实际也有很多是受托支付后在外面过账过几手再转回给自己用的情况。所以“贸易背景不真实”的时候,一定要知根知底能拿捏得了的收款方,目前经济形势下行的大背景下,最近受托支付方(都是贷款中介)卷款跑路的现象变得频繁起来,时刻记住:把钱放在别人手里就是把命交给别人,而你跟贷款中介是能过命的关系吗?
4.好好研究借款合同
借款合同是借款的核心,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等额本息/等额本金和先息后本的还款方式,对于利率的计算标准是不同的,要规整成统一的年化利率计算标准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自己把好关,不要完全相信银行客户经理的嘴,甚至也不要认为录了音留了视频就可以高枕无忧(所谓的个人行为不代表官方意志)。
如有必要,可以将借款合同发给有金融常识或法律常识的朋友帮忙一起验看,重点关注授信额度、支用金额、还款方式、还款时间、用信条件等信息,还要关注是否设定了无法达到的贷后管理条件(比如补发票)。确认无误后才能签字,避免出现问题时再追悔莫及。
总之,再以几句大道理来作为总结:金融消费者应时刻注意信息安全,防范不法贷款中介虚假宣传行为。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如确有资金需求,可前往银行或通过银行App等正规渠道直接办理。谋定而后动,千万不要因为盲目而被忽悠导致人财两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