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因为国际贸易的便利,一度被称为“上海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但是这几年出现了一种声音,说外高桥跌落神坛了,各方面发展遇到了问题,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现在我们进入了二次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产业正在转型升级,肯定会出现新的机会,但同时也会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
之前我们就淘汰了一批工厂,比如老闵行的四大金刚和五朵金花,现在开始蝶变为大零号湾;
金桥也早已开始转型,从单一的出口加工基地向城市副中心职能转变,跟上了浦东开发的节奏。
而现在外高桥也走到了十字路口,遇到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困境。
外高桥如何寻求破局?房产还能不能买?未来还有二次放光的希望吗?
01
与以前相比,外高桥这几年确实有些式微。
由于外贸产业的特殊性和单一性,外高桥很容易受到全球大势的影响。
首先是受前几年口罩的影响,对外贸打击非常大。
刚戴口罩的2020年第一季度,外高桥的贸易净利就只剩下1.02亿,同比直降82.57%,可谓元气大伤;
而在2022年吃“鸳鸯锅”期间,整个外贸几乎陷入停滞。
自2017年老特上台后,长达7年的“毛衣战”更是给外高桥区域的发展造成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巅峰时期外高桥的高端就业人口有20多万,其中外籍人士就有万余名,如今风光不再。
两件大事叠加影响,让外高桥非常失势。


外高桥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保税区,凭借着滨江优势建成了上海贸易港口。
不过随着长江泥沙的淤积,港口吃水深度逐年下降,其12.5米的深度已达不到国际深水港的15米标准。
长江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冲积,崇明岛、长兴岛越长越大,带来这些致命缺陷:
河床不稳定、河道容易改变,且航道变窄、水深变浅。
这似乎早已注定了外高桥码头地位的结局。
不得已,浦东在浙江舟山的嵊泗群岛新开辟了一个洋山深水港,解决了上海缺乏深水良港的问题。
洋山深水港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浙江,而实际业务管理上属于上海港。
洋山深水港开港后,外高桥港口如今已沦为了支线港和喂给港,地位一落千丈。
继洋山深水港之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也崛起了,外高桥港口更加式微。
可以说,外部环境和地理因素的一系列变化,决定了外高桥开始走下坡路。
02
当然,外在的因素只是冰山一角。
外高桥的内在困境,尤其是产业的转型与流失,正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枷锁。
在产业式微的情况下,浦东形成的新的发展主轴正在将外高桥抛弃。
外高桥的定位是工业和物流基地,分布了许多重工业,如造船厂、炼钢厂、炼油厂、石化等。
但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这些重工业正面临转型的严峻挑战。
一些企业选择了关闭或转移,给区域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比如造船厂去崇明开设了分公司,业务分流,使得一部分产能流失。
而有些企业如央企中国石化,虽然面临公众的环保呼声,但迟迟未能搬迁。
高桥石化犹如“下蛋的老母鸡”,短期内虽然仍能为区域带来经济效益。
但长期来看,其转型或搬迁已是大势所趋。
这些变化使得外高桥逐渐与金山和宝山“南北转型”区面临相似的困境。

不只如此,外资企业的出走也给外高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安靠等美资半导体大厂已选择离开,曾经的英特尔也早已不在。
当然这并非外高桥自己的原因,而是全球制造业转移趋势下的共性问题。
在外贸失利、传统工业式微的双重压力下,外高桥的转型之路已迫在眉睫。
一般上海的工业区转型都会以科创为抓手,如G60科创走廊、大零号湾、大吴淞等,张江更是科创的鼻祖。
但外高桥起初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缺乏“本土”“科创”的元素和基因,在这方面天生跛脚。
外高桥也曾想过努力,不再想单一聚焦一贯的船舶、物流等传统产业了。
所以新引入了一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邮轮等产业,美其名曰五大先进产业集群。
但这些产业在临港、张江等地已有较大规模,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外高桥亟需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在浦东新的产业发展布局中寻求突围。
然而,在当前浦东的发展主轴上,外高桥的突围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外高桥最辉煌,出道即巅峰,顺应时代抢占了先机。
但现在进入新世纪后,浦东的发展主轴已经转变,把外高桥甩了出去。
陆家嘴、张江、临港已成为浦东新的南北发展主轴。
未来这些地区将引入更多产业,为浦东带来更大的增量。


而外高桥地理位置偏东北,使其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难以及时跟上,最终面临下滑的风险。
外高桥的发展困境,也给当地的房产市场投下了阴影。
03
外高桥内部工业众多,环境有污染,大车来来往往,不怎么宜居。
在产业下行的状况下,外高桥所提供的区域购买力在减退,进而影响到了当地的房价。
外高桥的房价并不高,二手房多在4-5万元/m²,本轮涨幅也不高,房价长期起不来,是浦东的一片洼地。
产品分布方面多以90年代及之后的老旧小区为主,次新房供应稀缺。
比如潼港新村、富特新村、高南新村、学前新村、高桥新村等,成交价格都在3字头。
这些主力二手房成交总价多在300万以下,凸显了外高桥刚需市场的特征。
而且外高桥像这样的低总价挂牌房源还有很多,内部产品面临着同质化竞争。
要知道,上海二手房近八成的成交总价也是在300万以下,与外高桥市场的定位完全重合。
所以外高桥市场同时面临着内部竞争和外部分流的双重压力。
同样预算总价在上海有很多可选择的地方,外部普通刚需未必会来外高桥。
并且外高桥的配套很一般,环境与地理位置都削弱了其在上海300万老破小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里没有什么高端的商业,高桥老街+沿街店铺式商业是基本的业态,大家逛商场还要跑到森兰:


教育资源也一般,高南小学、高桥镇小学、潼港小学等在浦东都进不了梯队,只有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挤进三梯队;
医疗方面只有一个第七人民医院,这是一个三甲综合医院还不错,就是服务范围有些大。
崇明的也会过来排队取号,对本身就不大的院区造成了拥挤。
外高桥是10号线和6号线的尽头,在没通轨之前可以想象是多么地犄角旮旯。
展望未来,沪苏通铁路二期会在外高桥设有一站,打通外高桥与东方枢纽和宝山高铁站的联系。
很一般的配套,决定了外高桥板块在全市缺乏置业的热度。
而且从浦东整个的置业版图来看,外高桥也不是刚需的热门选择之地。
浦东最早的一批刚需是买在了金杨,然后是三林,再是周康。
这样的板块轮动也进一步印证了浦东发展主轴向南转变的逻辑。
外高桥的二手房产品正在面临老化,刚需越来越看不上了。
还有曾经作为“一城九镇”之荷兰风情新市镇开发的产品放在现在也显得不伦不类,国人并不喜欢。
所以外高桥的刚需市场定位非常不稳。
在外高桥几乎买不到好房子,不只是刚需选择逃离,中产也不会过来,结果大家被逼向森兰和新江湾城。
而出现这样的局面,也在于前面我们提到的外高桥本身定位是工业和物流基地。
大量的土地用于工业发展,住宅用地稀缺,导致新房供应不足,二手房市场难以形成有效补充。
据2014年外高桥集团网传的年报,当时的土地储备达493万平方米。
这个储备量远远高于浦东三大产业中心的陆家嘴、张江和金桥,并且预计可持续开发20-30年。
但是这些土地大多是工业用途,没有给住宅留下什么空间。
结果2010年以来外高桥的新房供应仅约2000余套,并且近7成供应都是在2020年以后,市场非常畸形。
换句话说,近5年外高桥只有4个楼盘上新,分别是尼德兰·星屿、尼德兰花园(三期)、阳明花园三期、浦东紫薇花园。
其中前两个项目的拿地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多年以前。
而且几个项目都以大户型为主,总价多在七八百万。
在很多购房者看来,花这样的总价买在这样的地段可能不太匹配。
从外高桥也能反映出整个浦东的新房市场供应都很少,花钱买不到好房子,只能住在城乡结合部。
综合来看,外高桥的辉煌已成过往,如何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成了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
诸多原因分析下来,我们暂不建议买在外高桥,这是一个内生市场,板块替代性高,产品流通性低。
外高桥跌落神坛了吗?恐怕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外高桥毕竟身处浦东,这是一个充满魔力与机遇的地方。
我们相信,浦东的力量能让外高桥重新焕发活力,重新站在时代的前沿!
我们希望外高桥像金桥那样把握住机会,通过发展多元产业为区域赋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口罩已走,外贸正在恢复,外高桥肯定会紧抓一带一路和二次改革开放机遇,将来继续为浦东引领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房价和区域的发展是两码事,房价高低并不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未来。
外高桥未来究竟能否华丽转身?让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