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关系,认识很多北上深的互联网早期员工,给他们理财,身家过亿的很多,说的出名的大厂员工基本都有我们客户,互联网有钱人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互联网大厂早期员工常见画像:
· 80后-95前;
· 家境普通;(相对于企业主或权贵家庭)
· 学生时代一路学习不错卷过来;
· 毕业后幸运挑中后面成长上千倍的公司;
· 边上班边默默积累员工股期权;
· 公司上市财富突然爆发变现。
一、钱从哪来:
互联网人核心财富来源,无一例外是股权,公司上市或被并购,有钱如字节的公司回购员工股。
互联网全员发股票(期权)的薪酬文化,在高收入行业中独树一帜,叠加互联网前十年的飞速增长,造就了一大批三十多岁就身家大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财富自由人群。
即使一个上班很忙完全不炒股的互联网人,认为股市跟自己没有半毛关系,但实际上占他身家财富最大的部分已经被牢牢绑在股市上了。
处理规划好员工股的减持价格和进度,是互联网家庭理财的核心命题。
二、钱怎么花:
虽然互联网人赶上时代风口,有了很多钱,但在自我认知上,还是中产心态:
· 给孩子买学区房;
· 衣服包包不过度追求奢侈品牌,认为有点智商税;
· 做事情极度看重计划掌控感,不习惯随波逐流而变;
· 讲规矩讲制度,做事都在边界内,很少主动寻求灰色地带的手段。
这些行为习惯,与同样手里现金有一两个亿的开实体公司中小企业主们,有非常鲜明的反差。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枷锁,但在经济成长降速期,保守也是不会跌落的保障。
三、理财状态:
互联网早期员工财富常态:多年工资积累买完房后现金也就剩一两百万,员工股上市一下就价值几千万到几个亿。
因此互联网家庭最最重要的战略就是员工股减持比例目标。
在家庭财富中,员工股与其他分散资产的比例,我们一般会给三类参考锚:
80:20、50:50、20:80(适合对自家公司不同情况预期的人,细节可私信咨询)。
比例目标定了,接下来战术执行最重要的,是在什么股价卖出员工股。
员工股减持问题处理的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同事之间财富的差距,甚至人生的差距。
p.s.我曾经最惨的一个潜在客户,本来找我们时候是一个刚上市教育类公司的CXO,持股市值几个亿,结果股票不舍得卖,后面股价跌了99%以上,身家直接少两个零,白创业了。
互联网员工对自家公司经营了解都是专家,但几乎没人懂股市涨跌定价的规律,所以卖员工股的时候通常左右为难,屡屡被动。
要知道,股票市场的价格是外人交易出来的(而不是互联网员工自己),股价是金融证券对公司永续增长率的贴现,这意味着互联网股价注定要不上涨几十倍,要不下跌80-90%,远不是公司自身经营就能解释的。
既然来金融市场变现,就得理解和尊重金融市场自有的规律。
我们过去几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在20-21年互联网股价泡沫期,力劝互联网家庭的客户们大幅减持员工股,保住了身家的量级。
客户回头一看,自己与每天只顾在工位上勤勤恳恳卷KPI OKR的同事们一比,简直赢麻了。
卖对了时间,大钱就算守住了,其他投资赚点儿亏点儿,财富量级也不会出了圈儿去。
tips:有个细节,香港私人银行往往推销DQ衍生品协助员工股自动减持,我不建议用。因为DQ这类衍生品对卖方是高佣金定价的,但对持有员工股的客户来说,选完结构后只能干等着,随着股价大幅波动,可能会出现跌多加倍买继续跌,涨多卖早了吃不满问题,非常被动。用DQ真不如做好减持计划,在更可控的状态下主动手工减。
至于减出的钱怎么分散投资,每个家庭差异还是蛮大的。
不如做好减持计划,在更可控的状态下主动手工减。
至于减出的钱怎么分散投资,每个家庭差异还是蛮大的。
1、有些上市早的公司,给员工搭建了海外BVI信托,减持完钱也就顺势留在境外。
大钱留在海外的家庭,通常放在私人银行,买点存款、债券、结构性产品,买点香港保险。有的自己投点股票。
为了更全面的资产配置,我们通常是帮家庭设离岸投资专户来处理,家庭能更省心方便。
对于留在海外的钱,他们通常收益预期更低,年化收益的要求,基本在2-8%之间吧,这两年海外加息明显,债底的基础收益上来了,分散后承担适当波动下,这目标还是比较可能达到的。
对于底层资产工具,海外与国内不同的是,投资证券化产品更普遍,交易所场内ETF、债券基金、商品ETF等工具很发达,证券账户能解决绝大多数全资产配置问题,但无论股债,价格波动也更常见,需要注意研究周期规律。
2、近几年上市的公司,税务监管更严格,海外上市的员工股基本都做了ESOP,申报了37号文,卖掉股票后钱自动换汇、交税、汇款回到境内银行账户。
资金回到国内的家庭,过去只管过一两百万以内的小钱,手头一下有几千万的钱了,其实挺迷茫的。
毕竟国内金融环境这几年变化大,信托、非标固收、股权投资、基金股票,都是下行期。
求稳的话当然也可以往银行和保险里一放,躺吃2-3%的收益率,倒也省心。
可要命的是,互联网这波人的财富自由,都太年轻了!
我们客户好多三十来岁就退休了,掐手指头一数,至少还得活......五十多年?
那可是半个多世纪啊!
银行保险这种只能给你保个名义上的数,可不管你财富的购买力价值。彻底把财富本金锁住,放弃与时俱进,长期看很危险,很被动。
这五十年里但凡有一次经济大通胀期,积累的购买力不说灰飞烟灭,也是所剩无几。
互联网人都很聪明,看出这一点不难。
市场化投资确实复杂,还处处风险,但互联网人通常还得忍着痛苦,被迫适当开展。
我帮他们规划市场化投资时候,最重要的设计点是有效分散。
把股类、债类、商品、地产这些底层资产区分开、不同国家经济市场区分开、资产相关行业区分开,主动承担一些阶段性风险,获取长期复合后4-8%/年的收益率,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些资金量在2000万以下,希望多承担一些风险博更高收益的家庭,主动大幅增加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只要不追涨杀跌,完整走完牛熊周期,获取8-12%左右的年化收益,目标也是可能达到的。
有的客户说清扬我这的挺分散啊,持仓品种挺多,结果拿给我一看,从自家员工股减出来的钱,又全都投给其他海外中概互联网大厂股票了,七龙珠买了个遍。
要遇到2021年互联网大厂们携手一起跌了80%,这不白减持了?
由于程序员圈子的原因,互联网人投资美股和数字货币的比例比普通有钱家庭更高,但实际上赚钱主要也靠有信仰+买得早,抄底摸顶的能力并不明显。
结语:
互联网公司早期员工,是我们最好的客户群体,因为:
咱钱是赚了很多,但这环境下的互联网人,也不太可能再次创业重新暴富一次了,如果把人生难得而来的财富,自己作为外行随便管,管岔了,承担的代价特别大。
互联网多年工作,确实很紧张很消耗人,即使财富自由退休了,也是真的累了,不想把大把精力都放在研究投资上,希望交给专家能省心点。
互联网从业者通常学历都比较高,自己本身就是细分领域的专家,因此他们最明白不同领域的专家真的存在,专业的人他们一闻味道就能识别,不一味盲从大品牌。
由于我们的理财规划风格也是讲逻辑讲体系,跟理工男的理性思维比较匹配,公司总部又身在北京,所以一直以来确实互联网的客户特别多,说的出名的大厂员工基本都有我们客户。
理财这种事其实挺抽象挺复杂的,但互联网人普遍都比较聪明,很多事即使自己没做过,但触类旁通也是一点就透,沟通比较顺畅。
你是这样的互联网人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