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我们为什么要去研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额是一个宏观经济领域非常重要的指标,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也很高。
其原因就在于,它是形成GDP中“资本形成总额”的重要基础数据。
还记得支出法下的GDP核算公式吗?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三驾马车”的消费、投资、净出口,它们对于拉动GDP的效果如何,我们看看2022年的数据。
2022年,我国GDP增速为3%;
其中,
- 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1.0%,
- 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5%,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5%。
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0%(1.5%/3%)。
再看看过去20年,三驾马车对GDP的拉动效果。

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学会“看图说话”。
现在Wind提供非常便利的数据来源,还可以快速智能地生成图形,这都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如果是刚开始学习或重新学习宏观经济分析的读者们,就要慢慢锻炼自己的看图能力。
先寻找图形中非常“突兀”的点,“矛盾”的点,
再结合历史事件、时代背景去分析,去验证图形产生的原因,
以此反复地训练,就能慢慢找到看图分析的敏感度,
最后,能够结合当前的政策背景,去判断图形的未来趋势,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一定的判断和预测。
这张图里最显著的一段是2008年-2010年,
我们可以找到2009年末的数据:
-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7.55%,
- 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贡献率为85.29%。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42.84%。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我国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我国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投资),
因此,2009年末,“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显著降低,而“投资”成为了GDP增长贡献率的绝对主力。
带着大家简单分析这么一小段。
好,我们说回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
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绝对主体,存货增加占比很小。
在粗略计算的情形下,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又主要基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出来。
所以说,固定资产投资额是核算GDP中“资本形成总额”的重要基础数据。
这里名词有点多,避免混淆,我们做个思维导图看看。

这里要注意一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两个概念,
它们在一些统计范围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后面再说。
单纯说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上容易引起歧义。
全口径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两大部分组合而成,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二是农户固定资产投资。
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很小,且一年才会公布一次数据;
而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每月都会公布一次数据,
因此,在日常交流中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大概率是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
如果要特意表达包含“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则会在名称前面加上“全社会”。
1.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
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统计范围包括两类项目:
- 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
- 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由调查单位通过联网直报平台报送数据。
每月15号左右,国家统计局都会在官网发布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累计余额。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19409亿元。
如果想了解当月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用“10月数据”减去“9月数据”而得。
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5035亿元。
那么,10月当月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为44374亿元。
2.农户固定资产投资
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光是听其名字,都能想象出调查之难,
因此,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采用的是抽样调查。
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农户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价值,
统计标准为1000元以上,使用年限为2年及以上。
因为,调查之难、数据之小,这个数据只会一年公布一次。
我们看看《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9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
稍微计算可以得出,2022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为741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
下面,我们主要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含农户)。
我们运用在《认识“社会融资规模”》提到的结构比较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有几种结构比较方式。
第一,按照产业划分。
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分产业看,
- 第一产业投资8882亿元;
- 第二产业投资132454亿元;
- 第三产业投资278074亿元。
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较多,占66.30%。
第二,在产业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行业划分。
把所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加记得总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关注每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而是把这些行业提炼出重点,分分类,
形成更加重要的子项,比如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三个重要分项。
制造业投资,对应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
房地产投资,对应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
基建投资,内涵丰富一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
- 公共设施,如电力、电信、自来水、管道煤气、卫生设施、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
- 公共工程,如大坝、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
- 交通运输设施,如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水路。
狭义的基础建设投资,则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这是为了避免工业和基础设施两大领域间的数据重复,因此做了一个剔除的处理。
我们专门讲基建投资的时候再具体展开。
第三,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划分。
分为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但大家更关心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
在这一划分类型下,就演变成了:
- 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投资额;
-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
- 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控股企业的投资额。
每月,国家统计局会专门发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据: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1940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15863亿元,同比下降0.5%。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51.47%。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反映民营企业的投资状况,国家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以及数据的变化趋势制定下一阶段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
金融从业人员又可以通过政策文件更加精准地找到优质客户,去发放贷款,完成业绩。
最后,我们简单说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区别。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的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统计了所有的固定资产项目。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有形的固定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既包括有形的固定资产,也包括计算机软件等无形的固定资产。
因为固定资产本身在会计上的定义就是有形资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购置费和旧设备购置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则不包括这些费用。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商品房销售增值、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以及未经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些价值。
好,今天的内容稍微有点多,我们做个大框架的总结。

能认真看到这儿,也是不容易了。
当我们开始尝试阅读宏观经济的新闻时,很多时候是对新闻稿里的名词相对陌生,
总感觉读不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就像陌生的英文单词造成了阅读障碍一样。
所以,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很难找到入门的感觉。
今天的文章有点科普的味道,讲了许多概念上的东西,
但我相信,如果认真看完今天的文章,
往后再遇到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关的新闻稿,你会慢慢有种熟悉的感觉。
大家可以稍微检验一下,
这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新闻稿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