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偷吃”?
在基金的论坛中,经常看到有网友评论基金被“偷吃”了。
什么是“偷吃”呢,就是指基金单位净值在开盘时间的估值,比当日晚上结算后的单位净值小的情况。一部分网友认为,这部分缺少的净值,是被基金经理非法占有了,所以叫做“偷吃”。
那么这个说法有道理吗?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为什么估计与实际净值不相符?
首先,我们看估计的计算。估计的计算,是由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提供的,而不是基金公司提供的。所以,我们会发现,相同的一个基金,在不同的基金平台上(比如:天天基金网、蚂蚁财富等),估值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公司获取数据的时间不同,计算数据的逻辑也不同,导致估值结果也不相同。另外,估计的计算是根据上个季度末,基金公司公布的基金持仓数据计算出来的,但在实际中基金经理会经常性的调仓,所以用于估计计算的基数就存在了偏差,也会导致计算不准确。
其次,我们再看实际净值计算。实际净值是由基金公司或基金公司委托的机构核算出来的,是根据当天的实际持仓情况计算出来的,然后各个基金销售机构获取这个实际净值数据,并在各自的网站公布出来,所以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其他销售机构,在基金实际净值上都是完全一致的,没有偏差。
所以,一个估计净值,一个实际净值,必然会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是所谓的“偷吃”行为,这属于基金投资的一个错误认识。

基金估值有意义吗?
上面说了,基金估值是根据上季度末的持仓情况计算的,数据一定不准,那么基金估值还有意义吗?
回答是肯定的,估值在进行基金投资时,具备一定的投资参考价值。因为基金作为长期投资的行为,基金经理的调仓也相对比较谨慎,很少象散户一样,对某一支股票进行清仓或大额买进,所以估值的变动,很大概率能够反映出实际的变动情况,极少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大盘的涨跌,反映的是所有股票的综合情况,而基金尤其是主动基金,包括的股票与大盘涨跌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基金的估值就更具有参考意义。比如:2020年9月4日,上证跌了0.87%,而银河创新成长估值却上涨了0.90%,差异达到了1.77%。
在基金的投资中,我们要坚信不听谣、不信谣,专门做好自己,形成一套自己的投资方法和习惯,并持续的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回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