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张磊的《价值》。实事求是的说,该书前面写的像流水账,但后面对西方投资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本地化应用,写的还不错,立意可谓前低后高。从内容上来说,区别于讲方法论的讲术的书,这本书侧重于讲道。讲道的书高屋建瓴,但容易言之空洞,好在这本书不全是心灵鸡汤,还有些干货。比如书中提到投资人对初创企业的扶持,不只是投资金,更是对初创企业的赋能。
多年职场经历中,我遇到的精英分两种
- 第一种是刚毕业在大公司的时候,遇到的高级白领。出入高级写字楼,穿扎袖钉且袖口绣英文名的衬衫;专业化程度高、逻辑条理性强;邮件内容字字珠玑、商业谈判滴水不漏;既能用麦肯锡的金字塔法则指导战略分解,又能用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告诫下属要制订详细计划明确工作产出。
- 第二种是加入创业团队和从事技术VC之后,遇到的一些创业者和生意人。社会经验丰富,人情世故精明,对政策和风口非常敏感,商业谈判充满了各种试探和算计,专业性不一定强,但能看透某项生意的本质和洞察人性。
这两类精英虽然同为年龄差不多,有可能收入也差不多的高收入人群。但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思维逻辑等,却有天壤之别。那么,哪种人群更适合创业?一般来讲,第二类人群适合创业项目从0到1的起步阶段;而第一类人群,适合从1到100的成熟期。有没有办法能够让两者都提高成功概率呢,有,那就是创业赋能。
在科技领域,需要赋能的创业者分两种:
- 第一种学历高、掌握某种高新技术。但是或缺乏产品思维,导致无法将技术产品化;或虽然形成产品,但没有商业视野,无法将产品市场化;或不知如何整合资源和融资,导致高新技术无法转化成伟大的公司。
- 第二种社会经验丰富,人情世故精明,在产品、团队、资金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就能整合来各种资源。但或对于科技产品的研发过于乐观外行;或喜欢走捷径但对于企业管理不擅长,或在资金募集和使用上太冒险缺乏合理规划,导致泡沫破裂创业失败。
对第一种创业者赋能的挑战在于,不是所有的科技人才都有转换成企业家的潜力,除了投资人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指导产品思路、配齐团队人才短板之外,创业者本人的学习和角色转换能力也很重要,如张一鸣、黄铮都是从手握技术的工程师,依靠不断学习提升,快速转变为企业家的成功案例。
对第二种创业者赋能的挑战在于,指望此类创业者自身补齐专业、管理和财务短板是不现实的,需要有专业人才加入团队来补齐,但背景和经历的不同,所带来的做事方式和思维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未必能长期融洽相处,而要做到这点,则需要创业者有很大的格局和识人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