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基本分析的关键不是去如何预测股价,而是应该放在如何选优和排错上。
而且也说过,由于基本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分析要使用的数据都是三个月更新一次,同时财务状况会对股票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由于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供求关系而产生的,那么供求关系在不理性的情况下,短期的股价往往不能很好的反应财务数据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限制都导致基本分析的效果效果比较长的时间来到达预期的效果。
那么先看超长期投资的基本分析选股和择时。
超长期投资回报效果最好的就是选择一家成长性最好的公司,他可以在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就体量倍增,这样早期投入的资金就会得到很高的回报,即使是股价有较大波动,但是由于每股净资产的高速增长,始终都能保证比较好的投资获利。
但是成长性最好的公司现在在A股市场里越来越难以准确的选择到了。
原因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行业细分和公司形态已经和世界接轨了,真正有成长性的公司虽然数量上在增加,但是和可参照的对象相比,差异在快速缩小。通过其它市场先进经验来快速简单判断的机会越来越少。
举个例子,万科。
万科1991年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业绩以及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过去二十年,万科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31.4.%,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6.2%;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亚洲最优50大上市公司”排行榜;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际权威媒体评出的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
如果在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让我选择一家超长期持有的股票,那么我一定会选择万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有很有效的参考样本。只要看一下发达国家中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以及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结合当时我国从福利分房制度向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这个市场几乎是从无到有。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住房需求数量高的情况。我们很容易就判断出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大量的优秀房地产企业成为超级大公司,那么按照当时万科的财务数据和经营理念,我们选择万科做超长期投资。获利效果一定是非常好的。
或者在前几年,快递类公司如果都进入A股市场的话,我也一定会选择。因为这个市场在我国是从无到有的,而且其它国家的经验和先例也会证明,这个行业在我国会有极大的成长性。那么这样的选择会是相对正确和稳妥的。
但是现在这种差距非常大的行业基本上都被追平了。现在最有成长性的公司都集中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都是特别新兴的行业里,尤其是科技互联网行业。但是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对这类新行情的分析和选择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了解,也缺乏参照物来进行判断,加上这类新兴行业往往有着高投入,高淘汰率的特征。所以进行一些成长性角度的预判并持有,效果可能会出现和预期有极大偏差的情况。
例如前文讲到的苹果蓝宝石屏合作伙伴GT申请破产的例子,往往会出现,几天前看来有极大的市场预期和成长可能,几天后再看就彻底破灭了投资者希望的情况。
所以现在这种市场情况下,选择一个成长性很高的公司的成功率比较低。基于这种选择的投资达不到普通投资者需要的安全系数。那么我们只能暂时放弃选择这种高成长性的公司。而且这种选择也是像巴菲特等投资大师比较坚持的事情。这种情况现在只适合专业性更强,资金实力更雄厚。可以在公司创业初期参与,同时参与多家成长性优良的小公司进行风险分散的风险投资机构们去做。如果未来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对普通投资者开放一些基金或者是资金募集的渠道等,普通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些渠道少量参与成长性公司挖掘。
直接在二级市场里挖掘成长性公司的难度较高,涉及到的情况也很复杂,所以在这里就不展开进一步讨论了。
如果高成长性的公司这条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并不好走,那么我们可以把目光转移到另一种特别适合超长线投资的公司类型上。那就是有持续创造稳定利润的公司。
关于如何选择这类上市公司,我们可以从巴菲特的重仓股当中寻求一些智慧。
巴菲特2014年前15大重仓股,
1、富国银行:持有股票价值224.5亿美元,持该公司比例为8.8%。
2、可口可乐:159.8亿美元,9.1%。
3、IBM:133.8亿美元,6.5%。
4、美国运通:129.9亿美元,14.3%。
5、宝洁:42.6亿美元,1.9%。
6、埃克森美孚:40.3亿美元,0.9%。
7、沃尔玛:37.9亿美元,1.5%。
8、美国合众银行:32.1亿美元,4.3%。
9、DirecTV:27.3亿美元,7%。
10、达维塔公司(DaVita 肾疾病治疗和透析服务商达维塔公司):25.5亿美元,17.7%。
11、菲利普斯66:21.1亿美元,4.5%。
12、高盛:19.4亿美元,2.8%。
13、穆迪:18.6亿美元,11.5%。
14、USG:13.1亿美元,31.2%。
15、通用汽车:14.4亿美元,2.5%。
加上之前我们比较熟知的吉列和《华盛顿邮报》,我们可以看出来,他选择的几乎都是在经营和我们每天生活都相关的产品的公司。银行,医药,石油石化,饮料,金融评级机构等等。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都是可替代性低,消费周期短的产品。这样的公司现金流和盈利能力非常稳定,几乎可以做到几十年都不变。特别适合与超长线。
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讲说巴菲特的一些操作思路和风格不适用于A股市场,这是真的么?我们可以对应的来看一下。
首先看食品和饮料行业,
贵州茅台,



食品行业中的优秀公司的股价往往能穿越牛熊市,保持良好的上涨势头的原因主要就是产品的可替代性低,明显的快速消费品特征。
再看医药行业,
云南白药,




对比巴菲特的持仓情况,除了行业抗跌特征明显的食品,饮料,酿酒和医药。
其它的诸如银行和汽车制造,大家在印象中都觉得这些在A股市场中都不是特别好的投资标的。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如果说未来10年内中国现在行业中一定的高速发展的传统行业,其实应该是汽车,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城市化建设都使得汽车对普通家庭的重要性在一直提高,而且汽车也有比较明显的更新换代需求。国产车的发展虽然在核心技术上还不成熟,但是市场足够大的情况下,还是会有极大的发展的。
例如宇通客车,



即使是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诟病多年的银行股也是一个典型的冤杀对象。
工商银行,

浦发银行,


在我读了大量关于巴菲特进行超长线投资的记录和巴菲特的言论之后,有对比A股市场中很多股票的走势,最后总结了这样一种在A股市场中进行超长线投资的选股方式。在这之后,我和很多投资者讲过这种选股模式,也给他们展示了很多股票超长线投资可以大幅获利的例子,但是结果和我预期中的还是有一些差别,有些投资者在听完这种选股方式之后,很快就拿出少量闲置资金行动起来了,不过大多数投资者还是对这样的选股方式和投资方式非常犹豫。后来我给这些投资者做了大量的沟通,自己也进一步寻找原因和总结这种选股方式。最后我终于发现了大多数对这种投资方式还有犹豫的关键原因。
很多投资者在听完我的描述和看完例证之后,都马上察觉到这个逻辑是有道理的,例证也是站得住的,但是他们还在犹豫的关键在于,大多数都觉得股市这样一个很复杂的市场里,要想穿越一段漫长的持有期并最终获得很丰厚的回报,仅仅靠分析行业和这个行业中优秀公司的经营能力好像有点单薄。大多数人总会觉得做这样一件事是应该有一套类似于数学公式这样看起来非常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方式,而不是这样简单就敲定一笔超长线投资。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到底做超长线投资过程中的选股与择时是简单一点更好,还是用一些看起来很专业的数学公式更好。
这里先讲一个例子,就是杨怀定(杨百万)当年选择白云山的过程和逻辑,当年杨怀定在去药店买药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在他去的这家药店里,白云山出品的药物往往是同类药品中生产日期离当天最近的一家厂商,之后他又连续去了几家不同的药店,专门去看同类药品中生产日期离当天最近的药品,最后发现白云山出产在绝大多数药店中同类药品里都是生产日期离当天最近的。回家之后杨怀定就决定买入白云山的股票进行长线投资。理由很简单,如果一家厂商的产品总是在同类药品中生产日期离当天最近,那么说明这家厂商的产品是销量最多,销售速度最快的,那么这样厂商的经营利润就会是最优秀的,而对应的股价价格早晚是都会给予投资者高额回报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杨怀定的判断。
这个过程简单么?是的,很简单,但是结果却非常有效,那么是不是侥幸,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之前的讨论中,我把基本分析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公司财务数据分析,一部分是估值分析,其中财务数据分析的大多数数据和指标都只反应公司的经营情况,而估值分析中的很多数据和指标是和股价有比较多的联系的。而像巴菲特和杨怀定这种优秀的超长线投资者,往往只看财务数据分析,不太重视大多数最关注的估值分析。逻辑就是市场是公平的,那么经营的优秀的公司股价一定会反应经营情况,越是投资的时间长,反应的越充分,所以估值分析是可以淡化的。
在这一点上做的最极致的就是巴菲特,极致到了什么程度?
1989年,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应邀去访问巴菲特在奥马哈城的总部时,发现在巴菲特的办公室总部里竟没有一台股票行情机,也没有一台能查阅信息的计算机,彼得.林奇对巴菲特的投资股市却真正远离股市行情的做法感到十分惊讶。
巴菲特自己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在投资中,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甚至也不是证券分析师。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也说,我从来就没看见过巴菲特用计算的方法去衡量一只股票的价格。
很多投资者常常和我说像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但是书看了很多,却无从下手,是不是巴菲特把投资选择中最关键的什么东西隐藏起来不让世人知道?还向我打听一些绝对估值模型的计算方式,觉得巴菲特一定是用了这些模型来战胜市场的。其实真不是这样的,这些模型主要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产物,巴菲特虽然会用,但是他投资的核心从来都不是这些东西。
我们再看一遍巴菲特投资的股票,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点,一是这个公司应该是一个传统行业的公司,他的产品应该是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的。二是这个行业不会在短时间出现大规模的创新和新产品,同时最终选择的公司需要有强大到难以动摇的消费者偏好优势和品牌效应。只有这样的公司才是能穿越牛熊市,适合超长线投资的。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就可以理解这个逻辑,其实一家公司和股价紧密联系的数据在每次季报公布的时候都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变动,但是这种变动对于超长线投资来说可能意义不大,过度依赖估值分析会让投资者对超长线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信心产生比较大的动摇,这些是不利于超长线投资的。
而且财务报告的滞后性其实比技术分析指标的滞后性还要严重,就像我前面说过的关于营口港的例子,那么财务数据只能作为持有期加减仓的一个参考,而不能作为绝对关注的因素,最终剩下的在前期进行选择和判断的依据就只有行业分析和公司经营能力分析了。
到了我后来除了给投资者们讲这样的道理,也希望引用一个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三体》里的故事来坚定他们对这种简单有效的超长线选股方式的信心。这个故事主要就是说,在地球文明受到威胁,随时可能会被毁灭的情况下,人类为了在宇宙中留下人类存在过的痕迹让后来的人可以看到,为了这个目标人类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很多高科技的U盘,光盘等等,后来发现这些东西携带的信息量虽然大,但是最多只能保存几千年,但是几千年对于宇宙来说还是太短暂,最后终于找到一种能把信息保存上几十万年甚至更久的办法,那就是把字刻在特殊处理过的石头和金属结合物上,这样保留的信息虽然不多,但是穿越的时间可以足够长。
超长线投资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越是想要这笔投资能够保持和穿越的时间久远,就越需要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放弃那些看似科学复杂的方式,回归投资最基本和简单的逻辑上去,把字刻在石头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