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兴业银行在收盘竞价阶段以13万多手的成交,直线拉升至涨停,并且还有5万多手的涨停价报单牢牢封住涨停未能成交,消息出来,全网都在寻找答案,从社保基金、境外投资者、量化基金猜到公募基金,甚至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逾13万手买单或来自机构帐户,不排除存在“乌龙指”。兴业银行也第一时间向媒体表示,银行未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随后上交所很快发布兴业银行收盘集合竞价异常交易情况通报,称经初步核查,为某投资者以明显偏离股票最新成交价的价格大笔申报成交所致。上交所表示将对相关情况进一步深入核查,并将根据核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那么问题来了,兴业银行最后的涨停价成交是否有效呢?上交所的通报大大出乎了业内人士的预料,这么大的手笔并非来自机构帐户,而是来自某投资者,显然是指自然人投资者,就成交金额来看13万多手2.2亿元,对于自然人投资者来说,这个钱也没不是到了完全不可能的地步,假设这个钱对于这个自然人投资者来说是自己完全合法的财富,那么这成交是不是有效呢?
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相关规定,上交所主板股票竞价交易单笔申报最大数量应超过100万股即1万手。从兴业银行最后竞价成交的明细来看,最后13万手成交的笔数是4000多笔,大概率的是没有违反相关规定,虽然有券商交易人士指出,个人账户在尾盘集合竞价阶段把股价拉升至涨停,易被指为涉嫌操纵股价,但在小编看来,如果个人账户资金没有问题,且遵守了相关交易规则,那么这样的成交就应该被认为是有效的,你觉得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