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我们再来看一看景林最新的研判观点,看看景林当下关注的新方向。
本次景林研判着重对以下问题做出解释:
·市场长期回报具备吸引力的原因;
·关注医药行业的长期逻辑是什么?
·市场观点
(1)“国家队”的买入已为股票市场设定了短期底部,并提升了投资者信心,风险偏好回归正常。
(2)5.17标志着中国地产政策的重大转向,这为房地产市场标 “救市”构筑一个“底”,而此前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最为担心的就是房地产的“硬着陆”。
(3)经济复苏基础虽尚不牢固,但出口仍然具备韧性。
(4)目前海外机构仍然大幅低配中国资产,关注海外机构仓位的再平衡;年初全球共同基金对中国的配置低配4-5个点之后,近期有所缩窄,但目前仍低配3.3个点。
(5)中国股票相比新兴市场的估值折扣仍超过20%:截至2024年5月31日,MSCI中国相比MSCI新兴市场的估值折扣仍超过20%,估值具备明显的吸引力。
据高盛预测,截至5月31日,目前MSCI中国和沪深300指数交易在9.7x和11.8x 12个月forward P/E的水平,MSCI中国指数处于过去10年平均值以下1.2倍标准差。
·行业分享——医药
景林首先分析了美国医药行业持续增长的原因,并借此强调了我国市场的长期确定性(低渗透率+人口红利),认为当前虽不少医药公司受到牵连波动,但长期来看中国市场还是有潜力的。理由如下。
景林提到,美国是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创新的火车头。无论是从研发投入的金额还是研发的产出看,美国都遥遥领先。但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美国超高的生物医药研发开支离不开美国本土生物医药行业丰厚利润的滋养,原因有二:
1.老龄化大趋势
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美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比中国更甚。目前美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8% (中国这一比例为14%),预计到2050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23%,这也意味着美国老年人口未来的年化复合增速达到3%以上。
2.高额的利润率
而另一方面,美国无论是每年新上市的创新药定价还是已经上市的老药都呈逐年涨价态势,大药厂基本每年都会选取一部分在售药品进行涨价,这对于集采大环境下的中国制药企业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老龄化的趋势叠加药品不断的涨价,使得过去10年美国人均医疗支出的复合增速高达4%-5%,显著跑赢通胀(近10年美国复合年化通胀率为2.7%)。
高水平的利润率也是令美国医药行业占领全球制高点的关键因素。同样一款创新药,其美国市场定价往往是欧洲市场定价的2倍,是中国市场定价的8-10倍。
所以从整体看来,景林判断,虽然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比GDP已经高达17%,但在美国医药医疗产业大背景下,预计行业会继续高速增长且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比GDP有望在2031年突破20%。
景林认为,如果说美国医药医疗是“高举高打”,那么反观中国这边则是低渗透率及人口红利背景下的长期确定性前景。
“虽然中国医药行业已经在过去的5年里经历了8轮仿制药集采。但时至今日,创新药在中国整体处方药行业销售占比依然不足15%,欧美这一比例则高达80%以上,即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也普遍在30%以上。因此创新药在中国医药大盘的渗透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中国的医患人数数倍于美国,如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人数、每年新发癌症患者人数以及中国医师人数都是美国的3-4倍左右。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诊疗量,也意味着中国未来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方面有更高效的潜力,因为临床试验就是需要医生和患者来入组进行。
因此,虽然紧张的地缘政治导致不少中国医药公司收到牵连,但是长期看,中国市场依然是欧美医药行业无法割舍的宝地,潜力很大。”
证星研究院认为,尽管中国的医药环境与美国并不相同,但大佬观点中提到的我们的优势也是客观存在。从长期看,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大概率前景也会挺不错。不过医药作为普通投资者的非能力圈,如何选出长期的优胜者,还是有难度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